[发明专利]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036343.2 申请日: 2016-01-20
公开(公告)号: CN105557595B 公开(公告)日: 2018-06-15
发明(设计)人: 邵俭;危起伟;王丰;郭威;吴金明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1/10 分类号: A01K61/10;A23K50/80;A23K10/20
代理公司: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代理人: 王敏锋
地址: 430223 湖北省武***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细鳞鲑 苗种 环境耐受性 子代 鱼苗 培育 标准化管理 饵料利用率 规模化生产 生物学特性 实践应用性 受精卵孵化 疾病预防 抗病能力 人工孵化 日常管理 适口饵料 物种资源 自然种群 孵化槽 抗病力 全人工 分池 溶氧 摄食 投喂 驯食 驯养 移出 鱼体 成活率 放养 光照 畸形 开口 调控 恢复
【说明书】:

发明公开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步骤是:A、人工孵化;B、鱼苗开口投喂;C、移出孵化槽培育;合理密度的放养;D、分池驯养:选择适口饵料、驯食控制,同时进行科学的日常管理和疾病预防。根据秦岭细鳞鲑生物学特性,从水温、光照、溶氧等方面进行全人工调控,并采用摄食调节、标准化管理使鱼苗体格健壮、匀称,饵料利用率高、环境耐受性强,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大幅提高了秦岭细鳞鲑受精卵孵化率、子代鱼的生长率和成活率;子代鱼体健壮、匀称,具有较强的环境耐受性和抗病力,并大幅地降低了畸形的发生。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实践应用性好,完全适用于苗种的规模化生产,从而用于秦岭细鳞鲑物种资源保护及其自然种群恢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濒危野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适用于秦岭细鳞鲑自然种群恢复及人工保种方面。

背景技术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俗称花鱼、五色鱼、梅花鱼,隶属鲑形目(Sal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为我国特有种、局部分布的陆封型冷水性鱼类。秦岭细鳞鲑分布范围极为狭窄,栖息水域条件严格,天然种群稀少,仅分布于秦岭太白山峯东麓的黑河,北麓的石头河、南麓的湑水河和太白河,陇县的千河支流及甘肃渭河上游及支流(陕西省动物所等,1987)。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秦岭细鳞鲑栖息与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种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已被列入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乐珮琦和陈宜瑜,1998),对秦岭细鳞鲑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随着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技术及各种养殖方式的日趋成熟,加之我国加大对濒危物种保护重视,采用全人工培育及科学管理成为保护秦岭细鳞鲑资源成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由于秦岭细鳞鲑个体小型化严重,性成熟资源量锐减,生境条件苛刻,加之秦岭细鳞鲑性急躁、喜跳善游,体表黏液少,体被细鳞,应激性强等特点,其个体容易擦伤起病致死(施德亮等,2012)。秦岭细鳞鲑为肉食性冷水鱼类,雌鱼绝对怀卵量小;性成熟一般需要3~4年,500g鱼生长周期一般在4~5年。在自然环境中其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低,且生长速度慢、生长周期长、人工驯养较难;这增加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恢复的难度。近年来,通过多年实践探索,研究出一种成熟、高效的秦岭细鳞鲑苗种培育及科学的驯养技术,提高了苗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克服了秦岭细鳞鲑人工养殖环境中的高死亡率和生长速度慢等问题,大幅提高了秦岭细鳞鲑受精卵孵化率、子代鱼的生长率和成活率;子代鱼体健壮、匀称,具有较强的环境耐受性和抗病力,并大幅地降低了畸形的发生。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实践应用性好,完全适用于苗种的规模化生产,从而用于秦岭细鳞鲑物种资源保护及其自然种群恢复。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秦岭细鳞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步骤是:

1)人工孵化:

a)到繁殖季节的3月底(28~31日)至4月中旬(13~17日),对培育的野生秦岭细鳞鲑进行人工催产,将受精卵倒入避光的孵化槽中孵化,水温调控在10~12℃,水深为10~20cm,溶氧高于8mg/L,水流以鱼卵不粘黏为度,pH为7.8~8.4;

b)每日及时剔除死亡卵,并轻微抖动孵化槽,使受精卵均匀地铺在槽底,每日早晚在进水口倒入粗盐(NaCl含量:≥90%)2~3kg。(粗盐即为食用盐,但较其纯度略低,颗粒较大)

2)鱼苗开口投喂:

a)鱼苗开口后第二天开始全池泼洒高稳VC,每隔7~10天泼洒一次,泼洒量为1~2g/m3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63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