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二氧化锡/类石墨烯二硫化钼薄膜的湿度传感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035490.8 | 申请日: | 2016-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73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冬至;孙延娥;张勇;张宗波;马振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 主分类号: | G01N27/22 | 分类号: | G01N27/2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氧化 石墨 二硫化钼 薄膜 湿度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湿度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二氧化锡/类石墨烯二 硫化钼薄膜的电容型湿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湿敏传感器在传感器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应用背景,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 基本的生活条件,而且对工农业、生物制品、医疗卫生、环保行业、电力系统监测、国防建 设和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具有极大影响。例如在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的监测方面:我国各发电 厂和变电站中使用的电力变压器90%为油浸式变压器,该类变压器的绝缘系统以绝缘油和绝 缘纸为主,在长期运行中其湿度的变化会导致绝缘性能严重劣化,引发电力设备故障甚至发 生爆炸,因此,电力变压器绝缘油环境的湿度监测对诊断电力变压器故障、预防灾难性事故 发生尤为重要;在医疗卫生方面:随着地球气温的升高和空气湿度的下降,各种与空气相关 的疾病发病率提高了30%以上,长期处在干燥的环境中,人不仅会生病,人的表皮也会由于 缺水而逐渐失去弹性和光泽,加速角质层老化,因此,监测和控制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可以防 止细菌、病毒滋生和传播,降低呼吸道类疾病的发生概率,保护人们身体健康。此外,湿度 监测对于农业生产、生物制品、医药卫生、国防建设、航空航天等方面的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湿度传感器的湿敏元件主要有电阻式和电容式两大类,而电容式湿度传感器是目前商 业化最为成功的一类湿度传感器,由于其具有灵敏度高、功耗低、成本低等优点。随着MEMS 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用MEMS工艺加工的湿度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功耗低、易于 批量生产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小型化、低功耗湿度传感器。湿敏元件是湿度传感器检测外 界环境湿度的核心元件,目前多采用高分子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金属氧化 物作为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的湿敏材料,高分子聚合物类湿敏器件采用较为广泛,但由于其吸 湿层的耐高温性差,这使得该类传感器不能应用于高温环境,并且在高湿条件下出现严重的 湿滞;半导体陶瓷类湿敏器件具有性能稳定、高温适用性、检测范围宽等优点,但易受环境 烟雾及有机气体的干扰,需定期加热已再生其湿度敏感特性;金属氧化物湿敏器件具有耐高 温和高灵敏等特性,但只能工作需要高温下,功耗大,寿命短等缺点。研制和开发新型纳米 湿敏材料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是湿度传感元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类石墨烯二硫化钼,作为一种新型二维材料,具有高的电导率、优异的机械特性、大 比表面积以及卓越的气体吸附性能,显示出在气湿敏传感元件上的应用前景,其发现为研发 新型湿敏传感元件及系统提供了一种新途径。随着纳米复合敏感材料的发展,基于金属氧化 物/类石墨烯二硫化钼的复合敏感材料将获得更为优异的湿敏性能。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二 氧化锡/类石墨烯二硫化钼复合薄膜的湿度传感器,具有工艺简单、高灵敏度、稳定可靠等技 术优势,可适用于多种场合下湿度的监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二氧化锡/类石墨烯二硫化钼薄膜 的传感器,包括湿度传感元件、电容-电压转换电路、微处理器、无线通讯模块、声光报警器。 所述湿度传感元件采用二氧化锡/类石墨烯二硫化钼薄膜作为湿敏传感薄膜,制备在具有回形 叉指电极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衬底上,通过检测湿敏薄膜的电容变化实现对环境湿度的 检测,并根据设定值做出警报,具有高灵敏度高、快速响应、稳定可靠等优势。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在具有回形叉指电极的聚对苯二甲酸 乙二醇酯衬底上制备二氧化锡/类石墨烯二硫化钼薄膜作为湿敏传感薄膜,与检测电路和计算 机相连,实现监测数据传送给上位机及无线远程传输,对环境湿度进行监测。
本发明所述湿度传感元件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衬底,厚度为80微米,其上制 作有回形叉指电极图案和电极焊盘。
本发明所述湿度传感元件电极是银-镍-钯合金电极,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构成,电 极间距为30微米,厚度为20微米。
本发明所述湿度传感元件的湿敏传感薄膜厚度为8-12微米,是二氧化锡/类石墨烯二硫 化钼构成的纳米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54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叶电化学指纹图谱的构建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灯具样件的温度测试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