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富氢水杯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34193.1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0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应军;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应军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C02F1/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3400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富氢水制备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 种富氢水杯。
背景技术
人体是由细胞所组成的,人的疾病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细胞受损, 人的衰老也是由于细胞老化或坏死所造成的。造成细胞病态或者老化 的主要元凶就是过剩的氧自由基。氧自由基的产生过程为:氧气通过 人的呼吸进入到体内,由经血液中的红血球运输到各个细胞中,其中 有2%的氧气在燃烧时会变成活性氧。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无嗅的气体。氢气具有强大的穿 透性,可以很容易地进入细胞内如细胞核和线粒体等任何部位,并可 选择性的中和羟基自由基、亚硝酸阴离子等,氢离子与活性氧结合还 原成水,排出体外。
因此,富氢水含有丰富的氢,是一种真正的小分子水、负电位水、 弱碱性水,是一种非常好的抗氧化、抗衰老的水体。
在现有技术中,能够产生富氢水的杯子其结构为:包括一个两端 通透的杯体,在杯体一端设置杯盖,在杯体的另一端设置氢源组件, 氢源组件由不锈钢网罩住产氢源组成,在杯体内盛装饮用水后,饮用 水与氢源组件中的产氢源接触发生反应产生氢气。上述是采用产氢源 产生氢气,产氢源为消耗品,因此在每次使用前或者使用一段时间后 都需要重新填装。
为了提供一种不依靠产氢源就能够提供富氢水的杯子,现有技术 根据电解法提供了一种电解富氢水杯,该水杯用一个电解水的产氢装 置作为水杯座子,座子上端有一个口,将矿泉水瓶打开盖于后倒置在 座子上,接通座子上的电源,就会看到有许多水泡往上冒,5-10分钟 后,就得到一瓶富氢水。
发明内容
(一)技术问题
现有的富氢水水杯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利用产氢源直接产氢的缺点:
a、容易漏水:由于杯子底部是由普通硅胶胶圈套入不锈钢网的底 座来进行密闭的,存在有胶圈密闭不严实、气压增大后产生松懈等隐 患,当经常拧动或气压增大时,胶圈就会出现漏水。
b、容易破裂:由于水杯是由普通玻璃制作而成的,其抗压力和韧 度都很小。当杯内不停地产生氢气,就会使杯子内的压力不断加大, 杯内气压增大到一定时候,玻璃杯就可能会可在纹理和瓶身结合处的 薄壁区出现断裂,这样的案例,现实中很多。
c、水易发臭:现有的富氢水杯子的氢气发生源,是用很多小颗粒 装入不锈钢网中产生的,时间长了,小颗粒就会产生产生杂质,有的 杂质会随水从钢网孔排出,让人给喝掉,有的排不出就将不锈钢网上 的小孔堵住,水清洗不到位,得不到循环,水质就会发臭,以上无论 哪一种情况,都无益于人体的健康。
d、产生白色沉淀物:现有直接产氢法的氢生成器,主要是利用镁 和水反应,生成氢气的,但在生产氢气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生成 了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原有的氢生成器,其产氢源小且多,无法进行 煅烧,产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白色沉淀物,该白色沉沉物和原来的产 氢源混在一起,在水的压力下,形成胶合状态,有的将出水口堵塞, 有的随所谓的净水排出,让人直接饮用,存在较大的卫生和安全隐患。
e、杯子内水的不到净化:现有的杯子,其产氢源渗泡在水里,在 产生氢气的同时,也会产生其他杂质,形成一个氧气、水、杂质相容 的一个混合液。该混合液让人饮用,存在一定的卫生安全隐患。
2、电解产氢的缺点:
a、携带不方便:电解产氢杯子,一般主要由氢水发生装置、充电 器、电线和2-3个变口器等组成,出门携带一大堆,极不方便。
b、使用不方便:矿泉水瓶的口径不一样。市场上的矿泉水瓶的口 径因厂家不同而各有异样,富氢水杯子的生产厂家一般只配2-3种口 径的变口器,当买到与变口器不同口径时,富氢水杯子就无法使用了, 极不方便。
c、无法改善水质:电解水杯在电解过程中,只是把水中的氢和氧, 通过电解的方式而生成氢气,它无法改变水中的物质成分。当遇到纯 净水时,同样无法添加任何矿物质,而国际卫生组织,是不主张饮用 纯净水的,饮用纯净水,无益于人体健康。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富氢水杯,包括有杯体,所述杯体为两端通透 的强化玻璃杯体,
于所述杯体的一端设置有杯盖,所述杯盖与所述杯体螺纹连接;
于所述杯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产氢组件,所述产氢组件与所述杯体 螺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应军,未经刘应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41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