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鉴别通江椴木银耳真伪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2675.3 | 申请日: | 201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89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雷激;孙曼兮;王小平;陈丽娟;叶丹;刘浏;王明;李铁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2 | 分类号: | G01N33/02 |
代理公司: | 四川君士达律师事务所51216 | 代理人: | 芶忠义 |
地址: | 61003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鉴别 通江 椴木 银耳 真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鉴别通江椴木银耳真伪的方法,可用于区分通江椴木银耳与普通袋料银耳,属于农产品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银耳(Tremellafuciformis)首次栽培记载为1800年,作为我国传统名贵食用菌,是著名“山珍”之一,含有丰富的粗蛋白、氨基酸、粗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所富含的银耳多糖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目前,我国银耳产区主要集中在四川通江和福建等地,一般有两种栽培方式:一种是袋料栽培,另一种是椴木栽培,栽培原料的营养成分差异对银耳产品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目前银耳种质多样性和栽培技术的发展,银耳产量大幅度提高。
通江椴木银耳是生长在大巴山青冈椴木所生长栽培的银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耳片质厚、肉嫩、易炖化和极高的营养、药用价值闻名,需求量大且价格高。椴木栽培的银耳以青冈椴木为栽培原料,从每年3月下旬接种开始,两个月后出耳,每10天采收一次,直至10月初结束整个生产过程,由于通江椴木银耳这种栽培方式,导致椴木银耳生产成本高,且生产周期长。
市售袋料银耳是使用培养基栽培的银耳,具有成本低、周期短、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袋料栽培原料一般为木屑、棉籽壳、棉花秆、甘蔗渣、大豆秆、菜籽饼、花生秆(壳)和玉米芯等通过添加石膏、尿素、硫酸镁、麸皮、白糖和黄豆等,栽培原料广泛,袋料银耳一般一次性采收,栽培周期为45天,产量高。
一般椴木通江银耳的栽培产量为:100kg椴木产0.25kg~1.50kg银耳干品,袋料产量为100kg木屑产10kg左右银耳干品。从产量和培养料来看,椴木银耳产量少,且成本高,而袋料银耳产量高,成本低。
通江椴木银耳产量低,生产周期长,但因其煮制后口感好、营养成分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因此需求大,名声大,供不应求,市场上出现很多以假乱真的通江银耳,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从外地买进的银耳冒充通江椴木银耳,高价售卖以牟取私利,而这些外地银耳或者假冒通江银耳大多是袋料银耳。仅通过一些简单的感官检测难以区别两者差异。因此,一种快速、简易的区别通江椴木银耳与普通袋料银耳的检测方法是有必要的。目前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关于通江银耳与其他品种银耳的鉴别方法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状,一种鉴别通江椴木银耳真伪的方法,通过银耳干制品复水后所得银耳浸出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吸光度值、所得银耳提取液粘度值或/和感官分析评价等方面进行鉴别,具有简单、易行且准确性高等优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鉴别通江椴木银耳真伪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待检测银耳干制品,加70~100倍量(重量倍数)的温度为30℃~50℃的水,浸泡复水10~20min,取出,得复水后银耳;
(2)取复水后银耳,纱布沥干银耳表面水分后切碎,过30目~40目筛,取筛下物,得银耳碎末;
(3)银耳浸出液吸光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取步骤(2)所得的银耳碎末,浸泡于10~20倍量(重量倍数)的水中,浸泡5~10分钟后过滤,得浸出液和充分吸水的银耳碎末;检测浸出液的吸光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4)银耳提取液粘度的检测:取上述步骤(3)所得充分吸水的银耳碎末,置于锥形瓶中,加入10~15倍量(重量倍数)的水,80℃~100℃水温下煮制1.5~2小时;纱布过滤,取上清液,上清液冷却至室温后,用NDJ系列旋转粘度计测其粘度值(用1号转子),转速为12r/min;
(5)判断:若待检测银耳干制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则为真品通江椴木银耳,反之则为伪品通江椴木银耳(有可能是袋料银耳):
条件①:步骤(3)中,浸出液的吸光度值在0.010~0.250(若为0.300~0.500,则为袋料银耳),可溶性固形物在0.05~0.30Brix(若为0.50~0.70Brix,则为袋料银耳);
条件②:步骤(4)中,上清液粘度值在10.0~40.0mPa·s(若为100.0~200.0mPa·s,则为袋料银耳)。
优选的,所述过滤是用纱布进行过滤,比如双层纱布、四层纱布等。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5)前还进行如下检测:银耳感官检测:取2~3朵完整的复水后银耳(按照步骤(1)复水后的银耳),置于白色瓷盘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状态;相应地,步骤(5)进行判断时增加条件③,即:待检测银耳干制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则为真品通江椴木银耳,反之则为伪品通江椴木银耳(有可能是袋料银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华大学,未经西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26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