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界面摩阻力测试装置与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1614.5 | 申请日: | 201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17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宋林辉;付磊;闫迪;黄强;郭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王玉 |
地址: | 21189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岩土 工程 界面 阻力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界面摩阻力测试装置,包括界面摩阻力测试系统和杠杆加载系统,界面摩阻力测试系统包括工作平台、支架、盛土桶、位移计、应变片、荷重传感器、电阻应变仪以及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杠杆加载系统包括钢横梁、钢立柱和吊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界面摩阻力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往盛土桶中分层填入试验土体并覆盖桩顶;利用杠杆加载系统加载固结;在配重施加点逐级加载,测试得到界面摩阻力大小及其沿拟测试管桩长度向的分布情况;通过改变杠杆加载系统施加的固结荷载大小、拟测试管桩的材质和表面粗糙度、土体的种类,得到不同界面在不同固结荷载下的摩阻力大小和分布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工实验测试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界面摩阻力测试装置与测试方法,属于岩土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层建筑已成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高层建筑基本都采用桩基础,对摩擦桩来说,其承载力由桩侧表面与桩周土体间的摩阻力提供。因此,摩阻力是桩基设计及施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现有设计一般依据勘察报告或者现行的规范的经验数据取值,但不同条件下土的摩阻力差别较大,勘察报告往往又不能全面地提供,有时甚至应用混乱。此外,在岩土工程中,与摩阻力相关的还有土钉、锚杆(索)、基础抗浮等诸多领域。有些领域因摩阻力确定的复杂性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有利的因素,而不在设计中予以考虑,这种做法无疑是安全的但同时也是不经济的。
因摩阻力大小涉及界面粗糙度、土体性质、周边约束力大小等诸多复杂因素,因此,一直是个不断研究的课题,在理论方面虽提出了许多计算方法,或确定了一些经验数据,但都缺乏科学的测试资料为依据。
综上所述,为合理确定岩土工程中各类界面摩阻力的大小,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直接测试得到不同条件下界面摩阻力的方法和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界面摩阻力测试装置与测试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界面摩阻力测试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界面摩阻力测试系统和杠杆加载系统,所述的界面摩阻力测试系统包括工作平台和放置于工作平台上的支架;所述支架由中心开圆孔的顶板、带两个定滑轮的底板、位于顶板和底板之间的钢管焊接而成;在所述支架上放置盛土桶,所述盛土桶底部开有用于拟测试管桩穿过的圆孔,所述盛土桶内部填有试验土体,所述试验土体上部安装有压板;所述压板上方设有杠杆加载系统;所述拟测试管桩内壁贴有应变片,所述拟测试管桩底部安装有位移计,并在拟测试管桩下端开孔穿插有钢绞线;所述钢绞线将拟测试管桩和荷重传感器串联,并绕过两个定滑轮和加载配重相连;所述应变片连接于电阻应变仪,所述位移计、荷重传感器和电阻应变仪与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杠杆加载系统包括钢横梁和钢立柱,所述钢立柱锚固于地面,与所述钢横梁铰结形成杠杆,所述钢横梁的两端悬挂有用于调节配重的吊篮。
进一步地,所述拟测试管桩的材质为钢材、混凝土、或玻璃钢复合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拟测试管桩由多段圆管组成,两段圆管之间采用内、外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为一矩形钢板,所述钢板上焊接有两个定滑轮,其中一个定滑轮的定位标准为保证连接拟测试管桩底部和该定滑轮之间的钢绞线为垂直向,另一个定滑轮位于底板边缘,确保能将钢绞线引出,并不接触工作平台侧边。
本发明还公开了基于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界面摩阻力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往盛土桶中分层填入试验土体并覆盖桩顶,填入完毕后,松开拟测试管桩;利用杠杆加载系统加载固结,荷载的具体大小根据计算通过调节吊篮重量进行逐级施加;待土体固结完成后,在配重施加点逐级加载,测试得到界面摩阻力大小及其沿拟测试管桩长度向的分布情况;通过改变杠杆加载系统施加的固结荷载大小、拟测试管桩的材质和表面粗糙度、土体的种类,得到不同界面在不同固结荷载下的摩阻力大小和分布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16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
- 下一篇:减振器预紧力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