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ZigBee技术的多秤盘高精度电子秤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30683.4 | 申请日: | 201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6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莉;吴钦木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G3/14 | 分类号: | G01G3/1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程新敏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zigbee 技术 秤盘 高精度 电子秤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控控制技术,尤其是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多秤盘高精度电子秤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人们为了改变传统称重工具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各式各样创新型的电子秤。电子秤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也同时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由于应用环境的不断变化,电子秤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电子秤越来越不满足人们的需求。一般电子秤的工作原理是:当物体放在秤盘上时,压力施给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的应变片发生形变,从而使阻值发生变化,使电桥失去平衡输出一个变化的模拟电压信号。该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输出到模数转换器,转换成便于处理的数字电压信号输出到CPU运算控制。CPU根据按键命令以及程序将这种结果输出到显示器,然后显示称重结果。
由于传统电子秤都是有线连接,各个部分都是用线缆连接成一个整体,一般电子秤出现故障就需要对整体进行维修或者淘汰;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有线的设备被无线所替代,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模式。现有的智能电子秤都是秤盘和CPU一一对应,当有顾客需要对商品称重的时候,就需要排队等候或者需要购买多个电子秤;现有电子秤都是通过有线的方式进行连接,在移动的时候很不方便,需要整体进行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的多秤盘高精度电子秤控制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多秤盘高精度电子秤控制装置,包括主控芯片,在主控芯片的输入端设置至少1路AD采集模块,设置在电子秤上的压力传感器与对应的AD采集模块连接,液晶显示模块与主控芯片实现互联。
前述的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多秤盘高精度电子秤控制装置中,所述主控芯片采用STM32F103ZET6作为核心主体,利用主控芯片中ZigBee无线星状网络拓扑结构将多路压力传感器信息传给主控芯片内。
前述的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多秤盘高精度电子秤控制装置中,所述主控芯片以内部集成以太网MAC的STM32系列处理器STM32F103ZET6为核心,以太网控制芯片ENC28J60和CC2530为ZigBee无线收发模块等模块组成,ZigBee无线传感网络协调器CC2530和STM32嵌入式以太网网关之间利用串行UART总线通信。
前述的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多秤盘高精度电子秤控制装置中,在ZigBee无线传感网络协调器CC2530设置外围电路,该外围电路分别包括32MHz晶振XTAL1其目的是提供时钟源,射频部分需要有高精度的电感L321、L331或L341、电容C341和PCB微波传输线来匹配RF输入输出的阻抗,其中CC2530的串口引脚与STM32的串口引脚相连。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技术的多秤盘智能电子秤,秤盘通过组网的方式,由一个CPU来进行控制,提高了电子秤的灵活性同时降低了其成本,在一个显示屏上可以同时显示各个秤盘的商品重量与价格,具有很大的实用性,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便捷。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框架图;
附图2是本发明中电源模块电路图;
附图3是本发明中UART串行接口电路图;
附图4是本发明中下载电路图;
附图5是本发明中主控芯片STM32103ZET6芯片引脚图;
附图6是本发明中主控芯片的引脚图以太网控制器ENC28J60原理图;
附图7是本发明中按键与LED模块电路原理图;
附图8是本发明中压力传感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9是本发明中AD采集模块电路原理图;
附图10是本发明中系统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多秤盘高精度电子秤控制装置,如附图1所示,包括主控芯片(1),在主控芯片(1)的输入端设置至少1路AD采集模块(2),设置在电子秤上的压力传感器(3)与对应的AD采集模块(2)连接,液晶显示模块(4)与主控芯片(1)实现互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06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