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汽车散热器管路自动焊接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9605.2 | 申请日: | 2016-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9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苏学满;邓启超;许德章;张家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1/02 | 分类号: | B23K31/02;B23K37/02;B23K37/04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散热器 管路 自动 焊接 装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散热器管路自动焊接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包括设备机柜、工作机构,工作机构包括安装在设备机柜上的立柱、工作台面和旋转台;立柱上安装有摇臂Ⅰ和摇臂Ⅱ;旋转台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匀的安装有四个工位,四个工位分别为上下料工位,第一焊接工位,第二焊接工位以及冷却工位,摇臂Ⅰ、摇臂Ⅱ分别对应位于第一焊接工位、第二焊接工位上方。本发明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控方便等优点,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满足多规格的汽车散热管路的焊接,适用面广,灵活程度高,焊接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减轻了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汽车散热器管路自动焊接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国内,汽车散热器管路的焊接方面依然停留在使用手工火焰钎焊的工艺方法,其工艺流程为:散热器和散热管的装配后,通过手工火焰钎焊,焊后冷却等。钳工将散热管装配于散热器上,零件装夹在工装上,焊工一手拿焊枪,一手拿焊丝,往复给零件均匀加热。焊工根据经验判断零件的表面温度,然后加焊料和焊剂,焊工在这个工程中一直观察焊接零件,劳动强度很大,注意力高度紧张,容易对眼睛造成疲劳和伤害,而且火焰加热温度不易控制,常导致零件过烧。该方法需要两个人配合操作,每次只能完成单件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焊工长时间观察火焰对焊工眼睛容易造成伤害,质量难以保障。
现如今手工钎焊已经成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给生产带领很大压力,现有技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1)手工单件生产,焊工劳动强度很大,焊接过程中焊工一直观察零件和火焰,容易对焊工眼睛造成疲劳和伤害。
(2)焊接工程中,铝钎焊温度和熔化温度温差小,大概50℃左右,焊工注意力高度集中,焊工技能要求高,容易造成过烧等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能实现汽车散热器管路的全自动焊接,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的用于汽车散热器管路自动焊接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一种用于汽车散热器管路自动焊接装置,包括设备机柜以及安装在设备机柜上的工作机构,所述工作机构的外部套设有与设备机柜相连的设备罩,所述工作机构包括安装在设备机柜上的立柱、工作台面和旋转台,立柱位于工作台面的中部,使整体结构紧凑;所述立柱上安装有可以绕立柱旋转的摇臂Ⅰ和摇臂Ⅱ,从而使摇臂Ⅰ和摇臂Ⅱ能够正对着待焊管路的焊点,增加了装置的灵活性;所述旋转台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匀的安装有四个工位,所述四个工位分别为上下料工位,第一焊接工位,第二焊接工位以及冷却工位,所述摇臂Ⅰ、摇臂Ⅱ分别对应位于第一焊接工位、第二焊接工位上方。本发明通过旋转台的旋转,从而实现四个工位的位置变换,有助于实现汽车散热器管路批量化的生产加工,在工位变换后,即可利用摇臂Ⅰ和摇臂Ⅱ实现焊接处理,替代了传统的人工焊接,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安全性,保证了焊接的质量。
所述摇臂Ⅰ包括第一水平移动机构、第一竖直移动机构和连接板Ⅰ,所述第一竖直移动机构通过连接板Ⅰ安装在第一水平移动机构上。
所述第一水平移动机构包括导轨Ⅰ和滑块Ⅰ,所述滑块Ⅰ与导轨Ⅰ滑动配合,所述连接板Ⅰ安装在滑块Ⅰ上。对于不同规格的汽车散热器管路,可以通过第一水平移动机构进行水平方向位置调整。
所述第一竖直移动机构包括线性模组Ⅰ、电机Ⅰ、电机Ⅱ、联轴器Ⅰ、安装板Ⅰ、传动轴Ⅰ、焊枪固定板Ⅰ和焊枪Ⅰ,所述线性模组Ⅰ安装在连接板Ⅰ上,所述电机Ⅰ竖直安装在线性模组Ⅰ的上端,所述安装板Ⅰ安装在线性模组Ⅰ上,所述电机Ⅱ竖直安装在安装板Ⅰ的上端,所述传动轴Ⅰ的上端通过联轴器Ⅰ与电机Ⅱ相连,所述传动轴Ⅰ的中部与安装板Ⅰ通过轴承相连,所述焊枪固定板Ⅰ固定在传动轴Ⅰ的下端,所述焊枪Ⅰ安装在焊枪固定板Ⅰ的下端。通过电机Ⅰ驱使线性模组Ⅰ,从而实现安装板Ⅰ的上下运动,以同步的带动焊枪Ⅰ上下运动;通过电机Ⅱ驱使传动轴Ⅰ转动,以同步的带动焊枪Ⅰ回转,从而保证焊接的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96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