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构造面几何恢复的构造裂缝三维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9135.X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87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欧成华;李朝纯;熊红丽;卢文涛;张谦;张梦吟;韩驰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裴娜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构造 几何 恢复 裂缝 三维 建模 方法 | ||
1.一种基于构造面几何恢复的构造裂缝三维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三维构造层面模型;
步骤二:建立构造层面几何恢复及构造裂缝发生指数图谱;
步骤三:建立构造裂缝发生指数模型;
步骤四:描述岩心/解释成像测井及提取构造裂缝特征参数;
步骤五:建立构造裂缝组系模式及构造裂缝组系强度模型;
步骤六:建立构造裂缝离散模型;
步骤七:建立构造裂缝等效模型。;
步骤二中,所述构造层面几何恢复是对步骤一中三维构造层面模型的变形层位面与断层面分别进行去褶皱化和去断层化处理,消除后期构造活动产生的构造变形,复原古构造活动发生初期沉积地层的变形特征,揭示古构造运动过程中的应力发生状况和地层受力分布情况;
步骤二中,所述构造裂缝发生指数是通过构造层面几何恢复过程提
取得到的,构造裂缝发生指数是依据层面恢复前后各网格中变形区域面积与恢复后平面面积之比,即
DIi=(Ai-Afi)/Ai
其中,DIi为构造裂缝发生指数,i为网格序号,Af为网格变形量,A为网格面积;
步骤三所述建立构造裂缝发生指数模型包括:在步骤二所述构造裂缝发生指数图谱上设定一个截止值,将小于等于该截止值的区域设为1,大于该截止值的区域设为0,即可建立形成指示构造裂缝发生空域范围的构造裂缝发生指数模型;
步骤五所述建立构造裂缝组系模式为依据构造缝的方位和倾角划分裂缝组系来建立构造裂缝组系模式;
所述构造裂缝组系强度模型为通过所述建立构造裂缝组系模式求取每个组系构造裂缝密度和宽度的乘积来构建构造缝的强度变量;
步骤六所述建立构造裂缝离散模型为以构造裂缝发生指数模型为构造裂缝插值的空域约束,通过建立的构造裂缝组系强度模型为主输入,利用
储层建模软件即可建立形成构造裂缝离散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七所述建立构造裂缝等效模型包括:
依靠测试发育构造缝与不发育构造缝的岩心样品的孔渗物性,通过分别求取发育构造缝与不发育构造缝的岩心样品的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并将发育构造缝岩样的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与不发育构造缝的岩心样品的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间的比例关系,等效为储层构造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与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间的比例关系,基于该比例关系,在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储层建模软件即可建立形成构造裂缝等效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913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