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银核壳结构纳米线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8723.1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87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升;袁梦;杨德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B22F1/02;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24 | 代理人: | 徐敏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银核壳 结构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镀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铜/银核壳结构纳米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透明光电子器件、柔性光电子器件以及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透明导电薄膜电极的需求越来越高。现在广泛应用的是氧化铟锡(ITO)作为透明导电薄膜,但由于它具有稀有元素In以及它的导电性限制,使得以导电性更优,地壳中含量更高的Ag、Cu等纳米线制备的透明导电电极受到了极大地关注。
目前,Ag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得以实现,获得了优良的透光率和导电性,然而由于Ag本身材料成本和制备过程的损失,使得Ag纳米线的透明导电薄膜的成本很高,不适应大规模的电学器件应用,只适应于高端、精密的微纳光电子器件的应用。因而,为了降低成本,Cu纳米线的透明导电薄膜电极也随即相应被开发出来,在主要参数——透光率和导电性都可以与现有的ITO电极相媲美,但是,由于纳米级的Cu本身是很活泼,表面极易容易氧化,具有不稳定性,进而影响Cu纳米线导电薄膜的导电性和透光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研究者提出了在Cu纳米线基体的表面包覆一层Ag壳层的技术方案,在保证导电性和透光率的同时,降低材料的成本。授权公告号为CN 103103510B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镀银铜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分散剂及铜纳米线加入水中,超声分散得到铜纳米线分散液;在搅拌条件下,将银氨溶液缓慢加入到所述铜纳米线分散液中,在室温下反应30min~60min,得到混合液,其中,所述银氨溶液中的银氨络离子和所述铜纳米线的摩尔比为0.15:1~1:1;将所述混合液过滤收集滤渣,将所述滤渣提纯后得到所述镀银铜纳米线。上述镀银铜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在室温条件下,能够一次性完成铜纳米线表面镀银的过程,相比于传统的在铜纳米材料表面镀银的方法,操作步骤简单,且无需添加还原剂。
但是现有技术制备得到的镀银铜纳米线的银层结构一般都较疏松,不紧密,这将会直接影响金属纳米线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铜/银核壳结构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得Ag壳层包覆致密,直径均一的核壳结构的铜/银纳米线,并且制备方法简单,重复性高,成本低。
一种铜/银核壳结构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铜纳米线清洗后,分散于水中;
(2)向步骤(1)的分散液中加入硫脲,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
(3)滴加硝酸银溶液到混合液中,避光搅拌;
(4)将步骤(3)的得到的产物进行过滤清洗,得到铜/银核壳结构纳米线。
本发明先制备得到铜纳米线,然后通过置换反应在铜纳米线表面镀银,得到铜/银核壳结构纳米线,并且在反应过程中加入硫脲(CS(NH2)2),从而制备得到致密,直径均一的核壳结构。
为了提高铜/银核壳结构的质量和产量,优选的,步骤(2)中,硫脲在混合液中的浓度大于0.6g/L且摩尔浓度小于Cu元素的4倍。当硫脲含量过低时,核壳结构包覆不均匀,只是在Cu线表面覆盖一些颗粒状的银,不能完全包覆;同时,当硫脲摩尔浓度是Cu元素的4倍时,Cu元素会被络合形成较为稳定的Cu(CS(NH2)2)42+,将会大大消耗Cu基体,导致铜/银核壳结构纳米线产量减少。
进一步优选的,硫脲在混合液中的浓度大于1.0g/L。当硫脲的浓度大于1.0g/L时,核壳结构更致密均一。
铜纳米线可以通过市售获得,但是为了提高铜/银核壳结构的质量,首先要得到质地均匀、长径比大的铜纳米线,优选的,步骤(1)中的铜纳米线的制备步骤如下:
1-1、配置氢氧化钠和硝酸铜的水溶液,将硝酸铜溶液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1-2、向步骤1-1得到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乙二胺,充分搅拌并加热至65~70℃;
1-3、在1-2得到的混合溶液加入水合肼溶液,充分搅拌,保温静置后得到在溶液上层的Cu纳米线膜;
1-4、收集和清洗1-3得到的Cu纳米线。
为了得到质地更均匀的铜纳米线,优选的,步骤1-1中氢氧化钠的浓度为10~20mol/L,硝酸铜的浓度为0.05~0.15mol/L,硝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1/30~1/10。
为了得到长径比更大的铜纳米线,优选的,步骤1-2中,乙二胺加入后在混合液中的浓度为1.5~4.5m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87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控车床平行度联动调节机构
- 下一篇:一种高氮不锈钢球形粉末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