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下救援的无人机及机器人联动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25179.5 | 申请日: | 2016-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2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馨;薛文芳;孙哲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张义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下 救援 无人机 机器人 联动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灾减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水下救援的无人机及 机器人联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维持人类生存所消耗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陆地 上的资源已逐渐枯竭。而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食物资源,因此,海洋 对人类也就有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随着海上运输、海上开采、海上捕捞产业 的飞速发展,海洋中所发生的事故也越来越多,全世界每年都有上百艘的轮船、 潜艇、军舰在大洋中倾覆沉没,甚至还发生过军用、民用飞机坠海的惨痛事故。 由于海下深不可测、压力巨大、没有光亮、信息获取困难,环境条件异常恶劣, 再加上人类身体所能承受的压力和所能携带的氧气量十分有限,水下潜深和持 续时间都难以支撑危险复杂的水下救援。即使某些国家已经研制出了可潜入较 深海底的载人设备,水下作业任然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因此,水下灾难救援一 直是世界性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可潜入水下执行海难探测及救援任务的水下机器人就应运 而生。水下机器人是一种无人驾驶的水下作业设备,能够携带机械手、照明灯、 压力及温度传感器、声呐、摄像机等设备,潜入较深的水下区域,对海难中沉 没的舰艇和坠海飞机进行探测定位,并执行图像拍摄、物品打捞和简单救援等 任务等。
然而,由于海水的特性,常用与无线通信的短波在水中衰减极为迅速,传 播距离有限,即使采用长波通讯,其水下有效通讯距离也不超过30米,因此大 多数的水下机器人都需要通讯携带电缆进行水下作业。通讯电缆一头连接水下 机器人,另一头连接水面母舰。受通讯电缆长度的限制,水下机器人的下潜深 度、活动范围、机动性、使用便捷性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水下救援的无人机及机器人联动控制系统, 通过将无人机作为通信中继,解决水下机器人性能受通信电缆影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水下救 援的无人机及机器人联动控制系统。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水下救援的 无人机及机器人联动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水面通信装置、中继无人机、控 制中心三部分,
所述水面通信装置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水面浮力装置和安装在浮力装置 上的无线电收发装置,水面通信装置通过无线电波与中继无人机进行信息交互, 通过电缆与水下机器人进行信息交互;
控制中心是联动系统的核心,无人机、水下机器人都是在其控制下进行作 业的,此外,控制中心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使应急指挥人员及时 准确的掌握水下失事舰艇和飞机的相关情况,为其救援打捞决策提供参考,最 大限度的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控制中心还负责将各种信息发布,实现更 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所述中继无人机是水下机器人与控制中心信息交互的桥梁,当控制中向水 下机器人发送指令信息时,先通过无线电波发送到空中的无人机,再由无人机 发送到水下机器人信息接收装置;同理,当水下机器人向控制中心发送图像、 声音、温度、压力等数据时,也要现将数据发送给无人机,再由无人机回传到 控制中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中继无人机的使用,大大扩展了 水下机器人的活动范围,并提高了水下机器人的机动性以及使用维护的便捷性, 便于在产业上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和用于表达“连接”的词语,如 “相连接”、“相连”等,其既可以指代某一部件与另一部件直接连接,也可以 指代某一部件通过其他部件与另一部件相连接。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水下救援的无人机及机器人联动控制 系统,通过将无人机作为通信中继,解决水下机器人性能受通信电缆影响的问 题,该联动系统主要由水面通信装置、中继无人机、控制中心三部分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51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烹饪设备的计划备料方法
- 下一篇:智能阀位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