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开把手试验工装及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4338.X | 申请日: | 2016-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4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黄善女;仲昭佩;陈双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张春雨;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把手 试验 工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检测领域,具体涉及内开把手试验工装及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的内开把手为乘客或者是司机在下车时从内部拉开,之后才可以打开车门的把手。内开把手用得很频繁,如果内开把手在用过几次之后就不能正常工作,那么对乘客和司机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市场反馈来看,内开把手的故障较为常见,但一般汽车厂进行内开把手系统可靠性试验的并不多,而是多做外开把手试验。考虑到内开把手系统的可靠性,必须完善试验能力。
现有的内开把手试验方法为:将内开把手安装在车门钣金上,然后用一根牵引绳直接和气缸连接起来进行反复牵拉开启试验。这种试验的缺点在于:试验时固定内开把手的工装需要固定在车门钣金上,这样的话需要在钣金上打孔,工作强度大;试验时因为没有车门内饰板,因此试验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真实情况;由于内开把手一般是根据车型定制的,车型不同则车门钣金、车门内饰板造型不同,内开把手的安装位置、造型等也不同,内开把手试验工装的角度、位移均不可调,只能适用一种车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内开把手试验的真实性和通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开把手试验工装,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气缸和牵引绳;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底座和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有第一腰型孔;所述第二支架成L形,具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上开有第二腰型孔,所述第二弯折部上开有第三腰型孔;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腰型孔和所述第三腰型孔后以螺母紧固,所述气缸穿过所述第二腰型孔后以螺母紧固,所述牵引绳连接在所述气缸的推杆的端部。
作为优选,所述牵引绳上还连接有夹套。
作为优选,所述夹套为槽形,所述夹套的侧壁上开螺栓孔。
作为优选,所述夹套由不锈钢或者树脂制造。
作为优选,上述内开把手试验工装还包括橡胶保护套,所述橡胶保护套能够夹持于所述夹套中。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开有安装孔。
一种采用如上所述的内开把手试验工装进行内开把手试验的方法,包括:
将所述底座固定到车门内饰板上;
将所述第一腰型孔和所述第三腰型孔内的螺栓螺母松开但不脱离;
将所述气缸松开但不脱离所述第二腰型孔;
将所述牵引绳与内开把手连接;
调整所述气缸的高度、所述气缸与所述内开把手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调整到位后将所述第一腰型孔和所述第三腰型孔内的螺栓螺母紧固,将所述气缸紧固;
将所述车门内饰板装配到车门钣金上;
利用所述气缸的推杆反复牵拉所述内开把手。
作为优选,将所述牵引绳与所述内开把手连接时,先在所述内开把手上套橡胶保护套,然后采用夹套夹紧所述内开把手。
作为优选,采用自攻螺钉将所述夹套加紧在所述内开把手上。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到所述车门内饰板上。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开把手试验工装中,采用两个支架和三个腰型孔的配合形式,使得气缸高度、气缸距内开把手的距离和角度均可调,从而能够适应更多地车型,提高了通用性。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开把手试验方法中,是将内开把手试验工装固定到车门内饰板上,然后车门内饰板装配到车门钣金上,这样就使得内开把手能够在真实使用环境中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能够反映内开把手的实际可靠性。
进一步地,采用夹套、橡胶保护套能够在试验过程中对内开把手进行保护,并且具有连接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开把手试验工装的立体图;
图2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开把手试验工装进行内开把手试验的工作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支架,101、连接板,102、第一腰型孔,2、第二支架,201、第一弯折部,202、第二腰型孔,203、第二弯折部,204、第三腰型孔,3、气缸,301、推杆,4、牵引绳,5、夹套,6、螺栓,7、螺母,8、螺母,9、螺栓,10、自攻螺钉,11、车门内饰板,12、内开把手,13、橡胶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43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参数内燃机负荷特性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翻盖翻转寿命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