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增亮膜及背光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3459.2 | 申请日: | 2016-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8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金亚东;张克然;谷文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5/04 | 分类号: | G02B5/04;G02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 11546 | 代理人: | 张华 |
地址: | 31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增亮膜 背光 模组 | ||
本发明涉及光学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增亮膜及背光模组。为了解决现有背光模组的厚度较高,组装工序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增亮膜及背光模组。所述复合膜依次包括第一棱镜膜、第一粘结层、第二棱镜膜、第二粘结层、第三棱镜膜;所述第三棱镜膜包括第三棱镜层、第三PET基材层和背涂层;所述第三棱镜层由若干第三棱镜条和若干扩散区组成,所述第三棱镜条和扩散区交替排列。该复合增亮膜具有增亮和扩散作用,组装进背光模组后,不安装上扩散膜,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且具有较好的辉度、均一度和遮盖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主要由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和增亮膜构成,其发展趋势在于提高性能和使其轻薄化。目前,通常在导光板的上方先放置一张扩散膜增加遮蔽性,再放置两张棱镜角度相互垂直的增亮膜增加背光模组的亮度。多层膜叠放在一起容易发生摩擦而相互刮伤,且增加了背光模组的厚度,膜层的叠放也不便于背光模组的组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背光模组的厚度较高,组装工序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增亮膜及背光模组。该复合增亮膜具有增亮和扩散作用,组装进背光模组后,不安装上扩散膜,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且具有较好的辉度、均一度和遮盖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增亮膜,所述复合膜依次包括第一棱镜膜、第一粘结层、第二棱镜膜、第二粘结层、第三棱镜膜;所述第三棱镜膜包括第三棱镜层、第三PET基材层和背涂层;所述第三棱镜层由若干第三棱镜条和若干扩散区组成,所述第三棱镜条和扩散区交替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膜依次包括第一棱镜膜、第一粘结层、第二棱镜膜、第二粘结层、第三棱镜膜;所述第一棱镜膜包括第一棱镜层和第一PET基材层;所述第二棱镜膜包括第二棱镜层和第二PET基材层;所述第三棱镜膜包括第三棱镜层、第三PET基材层和背涂层;所述第一PET基材层通过第一粘结层与第二棱镜层粘结在一起,所述第二PET基材层通过第二粘结层与第三棱镜层粘结在一起;所述第一棱镜层由若干第一棱镜条组成;所述第二棱镜层由若干第二棱镜条组成;所述第三棱镜层由若干第三棱镜条和若干扩散区组成,所述第三棱镜条和扩散区交替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扩散区由凸起结构组成,所述凸起结构的高度为1-6μm。
所述第一棱镜条、第二棱镜条、第三棱镜条的横截面分别为等腰直角三角形,顶角为直角。
所述第一棱镜条具有高度较高的峰线,和两条位于峰线左右两侧的高度较低的谷线,相邻的第一棱镜条的谷线相重合。
所述第二棱镜条具有高度较高的峰线,和两条位于峰线左右两侧的高度较低的谷线,相邻的第二棱镜条的谷线相重合。
所述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统称为粘结层。
所述第一PET基材层、第二PET基材层、和第三PET基材层统称为基材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ET基材层、第二PET基材层、和第三PET基材层的厚度分别为50μm-75μm。
所述第一粘结层厚度小于2μm。所述第二粘结层的厚度小于2μm。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增亮膜中,所述第一棱镜层、第二棱镜层、第三棱镜层的材料分别选自丙烯酸树脂。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增亮膜的整体厚度为200-330μm。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增亮膜中,第一棱镜条与第二棱镜条的横截面分别为等腰直角三角形、顶角为直角,棱镜条的宽度为20-50μm。
进一步的,第一棱镜条与第二棱镜条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34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