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双电机伺服系统的消隙同步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2004.9 | 申请日: | 2016-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03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任雪梅;王敏林;李原;乔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P5/46 | 分类号: | H02P5/46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正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639 | 代理人: | 鲍文娟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机 伺服系统 同步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双电机伺服系统的消隙同步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关于双电机伺服系统的跟踪、同步与消隙的综合控制方法,属于机电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伺服系统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无论在工业上还是在军事上,伺服系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诸如数控设备的精确定位,电子设备的精密加工,雷达、火炮的精确控制等,伺服系统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其性能指标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对与某些大惯量、大功率的伺服系统而言,单电机伺服系统无论在功率上还是在性能上都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采取包括双电机同步联动在内的多种控制方式是现今伺服系统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之一。双电机同步联动的优点不仅仅在于提高系统的功率,还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的消除传动链齿隙,从而提高控制精度。
在双电机伺服系统中,影响系统控制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动力传递过程中广泛存在着的各种非线性,如齿隙、死区、摩擦及饱和等非线性,它们成为影响控制精度的主要因素。而其中内部齿隙作为影响双电机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一直是国内外专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内部齿隙主要指齿隙非线性存在于驱动系统与从动系统之间,如电机与负载间的齿隙。这类非线性一般常用死区模型来描述,其补偿方法主要分为切换控制和冗余控制两类。其中切换策略比较适用于单电机驱动负载的情况,Zhao等针对内部齿隙设计一种切换控制控制方法,在正常情况下采用PID控制,在间隙时采用基于反步平面的时间次优控制。Tao等针对含齿隙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进行研究,并将系统的运行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提出切换最优控制器,保证了以最短时间和最小能耗补偿齿隙非线性。
冗余消隙作为双电机系统特有的消隙方法,已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青睐。Gawronski等采用冗余控制策略,在保证跟踪控制的前提下,给两组驱动子系统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矩,从而使内部齿隙非线性转换成为可控的近似线性系统。冗余策略需要持续施加力矩,这会造成系统能耗的增加以及整体效率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iang等根据消隙控制器与负载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一种实时的消隙控制器补偿器,降低了系统的能耗,提高了补偿效率。但由于负载端加速度信号难以提取,并且安装加速度信号的传感器价格昂贵,因此该方法并不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此外,双电机的同步运行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多个电机在工作中不同步,则会引起一部分电机超出额定状态工作,另外一部分电机则低于额定状态工作,从而使电机的寿命缩短甚至损坏,导致系统受力不平衡,最终使整个大功率随动系统的整体性能变差。
为了实现多驱动系统的快速同步控制,许多先进的控制算法(如:智能控制、变结构控制等)与同步策略相结合设计控制器,提高系统的鲁棒性、瞬态特性、稳态特性等整体性能。Sun等针对不精确的多电机驱动模型,提出了一种含有变化因子的模糊控制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抑制超调保证电机速度的快速同步。由于PID算法易实现,且易操作,因此广泛应用于实际系统控制。但是,考虑到PID参数整定对系统实时控制带来的不便,学者们将模糊算法以及神经网络与PID相结合实现同步控制。该方法保证控制器参数随多电机同步偏差实时变化,使得各电机能够快速地达到一致,从而增强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常用的寻优算法包括传统的解析法、枚举法、随机法以及新兴的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在这些优化算法中,解析法要求目标函数连续光滑,且需要导数信息,这两个缺点将导致鲁棒性较差。枚举法计算效率太低,“指数爆炸”,对中等规模和适度复杂性的问题也常常无能为力。随机法出于效率考虑,搜索到一定程度便终止,所得结果一般尚不是最优解。而粒子群算法由于其操作简单性和运行高效性成为寻优问题中最常用的方法。
综上所述,现有的偏置力矩消隙方法是一种工程设计方法,所施加的偏置力矩是否能够消隙并没有在理论上得到证明,只能通过实验试凑的方法来达到消隙的目的。而且以往的同步控制设计方案中并没有考虑同步控制器对系统跟踪性能的影响,而在其实现过程中往往是先实现跟踪再达到同步,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综合控制器使负载跟踪、电机同步以及消除齿隙同时实现是非常具有实际工程价值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用于双电机伺服系统的消隙同步控制方法,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负载跟踪的前提下,消除齿隙非线性的影响并且保证电机间的同步。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20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