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件与塑胶件的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16416.1 | 申请日: | 2016-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3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许海平;成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恒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2 | 代理人: | 陈健 |
地址: | 5238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件 塑胶 连接 结构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设备的金属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件与塑胶 件的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金属件与金属件之间的连接主要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由于 焊接熔烧痕迹和压痕等问题,使得焊接后的零件的外观面不美观。此外,对于 不同的金属,各自的熔点不同,从而可能导致不同种类的金属之间无法实现连 接。对于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采用金属外壳的电子设备,其对外观要 求较高。若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显然难以做到不影响产品的外观。
此外,电子设备的内部大部需要使用塑胶来完成内部细节的装配结构,为 此,需要将金属件与塑胶连接在一起。目前常见方式是通过纳米注塑或者点胶 方式与金属后壳粘接。
采用纳米注塑需要预先将金属件泡纳米涂液,纳米涂液在金属件表面侵蚀, 形成将金属件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然后,通过纳米注塑后将塑胶嵌入到 金属件表面细小的凹槽内,从而实现金属件与塑胶的粘接。然而纳米涂液由于 发生了化学变化,是一次性使用的材料,不利于节约加工成本,并且,金属件 泡浸的时间不好控制,若泡浸时间过短,则会导到凹凸结构不明显,金属件与 塑胶注塑后,粘接不牢固,若泡浸时间过长,则可能会导致金属件腐蚀过度, 破坏金属件的结构强度。
而对于点胶的连接方式,即是将胶水等液体粘性材料涂抹、灌封或点滴到 金属件与塑胶件之间,实现金属件与塑胶件之间的连接。虽然点胶的方式相比 于纳米注塑而言,并不会产生金属件腐蚀过度的问题,但是,点胶的方式粘接 不牢固,并且在点胶时需要治具等对金属件以及塑胶件进行定位粘接,其操作 麻烦,若定位有误差,还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因此,点胶的方式稳定性 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金属件与塑胶的连接结构及其连 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金属件与塑胶件的连接结构不牢固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金属件与塑胶件的连接结构,包括金属件以及 塑胶件,所述金属件的表面上粘接有薄膜件,两者构成金属坯件;所述薄膜件 上开设有微孔,所述塑胶件由塑胶材料放入以金属坯件作为模内嵌件的模具内 注塑成型,于所述塑胶件的成型过程中,所述塑胶件的部分塑胶材料嵌入所述 薄膜件的微孔内,所述塑胶件成型后,所述塑胶件与薄膜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块间隔设置的所述金属件、数量与所 述金属件相同的所述薄膜件以及至少一块所述的塑胶件,每一所述金属件的底 部表面分别与一块所述薄膜件的顶部表面粘接,所有薄膜件的底部表面均与所 述的一块塑胶件的顶部表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塑胶件的底面或顶面在成型过程中形成凸台,所述凸台嵌 置于相邻两块金属件之间的间隙内。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块间隔设置的所述金属件,相邻的两 块金属件相对的两侧面上分别粘接有一块所述的薄膜件,分别与相邻两块金属 件粘接的薄膜件通过一块所述的塑胶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块间隔设置的所述金属件、一块所述 的塑胶件以及一块所述的薄膜件,所有的金属件的底部表面均与所述的一块薄 膜件的顶部表面粘接,所述的一块薄膜件的底部表面与所述的一块塑胶件的顶 部表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块间隔设置的金属件、数量与金属件 相同且间隔设置的塑胶件以及一块薄膜件;所有的金属件的底部表面均与所述 的一块薄膜件的顶部表面粘接,所述的一块薄膜件的底部表面同时与所有塑胶 件的顶部表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薄膜件由PE材料制作而成。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金属件与塑胶件的连接 结构的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薄膜件粘接在金属件的表面上,形成金属坯件;
S2、将所述金属坯件置于模具内作为模内嵌件;
S3、往模具内注入塑胶材料,注塑完毕后,塑胶材料形成所述塑胶件,并 且与所述薄膜件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1还包括以下步骤:
S11、生产出具有微孔结构的薄膜件,并采用表面覆膜工艺将薄膜件粘接在 金属件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1还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64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IMD模内热切二次成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头自动冷库板液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