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短信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16395.3 | 申请日: | 2016-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4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钟明林;石自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M1/725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邵新华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短信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短信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短信通信由于其便利性,在人们日常中的应用日益广 泛。
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短信编码方式有GSM(GlobalSystemfor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讯系统)7bit位编码和UCS(UniversalMultiple-Octet CharacterSet,通用多字节编码字符集)2编码。对于GSM7bit的编码方式,每个字符占用7 个bit,可以表示英文和部分西欧文,在该编码格式下的一条短信最大字符数为160个;对于 UCS2编码,每个字符占用16个bit,可以表示中文和阿拉伯文,在该编码格式下的一条短信 最大字符数为70个。对于现有的短信编码方式,若短信中有一个unicode字符,则整条短信 都必须采用UCS2编码方法。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若用户发送的为 长短信,尤其是超长短信,例如用户发送的短信中包括999个英文字符和末尾1个中文字符, 由于存在unicode字符,按照现有的编码准则,该长短信采用UCS2编码方式,该长短信会被 拆分为15条普通短信进行传送,从而使得单条拆分短信信息传输量小。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针对超长短信的有效编码方法,减少发送超长短信的拆分 短信数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短信处理的方法和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具有 GSM7bit字符和UCS2字符的超长短信拆分短信信息传输量小,拆分短信数量多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短信处理方法,包括:
接收输入的短信,其中,该短信由多个字符组成;
确定所述短信中自起始字符的一段字符均属于第一编码属性,且该一段字符的个数不 小于第一预设阀值并且小于第二预设阀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阀值为采用第二编码方式 所编码的一条短信中包含的最大字符数,第二预设阀值为采用第一编码方式所编码的一条 短信中包含的最大字符数;
将该自起始字符的一段字符作为一条拆分短信,其中,该拆分短信采用第一编码方式 进行编码。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短信处理的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短信中自起始字符的一段字符都属于第一编码属性,且该一段字符的个数小 于第一预设阀值;
将自起始字符的第一预设数目的字符作为一条拆分短信,其中该拆分短信采用第二编 码方式进行编码。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短信处理的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短信中自起始字符的一段字符都属于第一编码属性,且该一段字符的个数达 到第二预设阀值;
将自起始字符的第二预设数目的字符作为一条拆分短信,其中,该拆分短信采用第一 编码方式进行编码。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起始字符具体为所述短信的第一个字符;或,所述拆分短信 的最后一个字符对应在所述短信中的后一个字符。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汇总第一编码方式具体为GSM7bit编码;第二编码方式具体为 UCS2编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短信处理的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输入的短信;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短信中自起始字符的一段字符都属于第一编码属性,且该一 段字符的个数不小于第一预设阀值并且小于第二预设阀值;
执行模块,用于将所述自起始字符的一段字符作为一条拆分短信,其中,该拆分短信采 用第一编码方式进行编码。
其中,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短信中自起始字符的一段字符都属于第一编码属性;
统计单元,用于统计该一段字符的个数;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该一段短信的字符个数是否不小于第一预设阀值并且小于第 二预设阀值。
其中,所述执行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自起始字符的一段字符作为所述一条拆分短信;
编码单元,用于将所述拆分短信采用第一编码方式进行编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短信处理的装置,其中: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短信中自起始字符的一段字符都属于第一编码属性, 且该一段字符的个数小于第一预设阀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63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