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4164.9 | 申请日: | 2016-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42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周楠;沈佶;原华;邓清田;徐亭;陈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4/30 | 分类号: | C08G64/3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1 | 代理人: | 赵丽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熔融 聚合 制备 聚碳酸酯 生产工艺 | ||
1.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将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和芳香族碳酸二酯分别加热熔融后,再各自送入贮罐(1)中备用;
B、贮罐(1)中的物料通过输送泵(2)连续送入静态混合器(3)中混合,物料输送的同时向静态混合器(3)中输送催化剂;
C、将静态混合器(3)混合后的物料连续流经至少两个组合反应器(4)后,制备得到低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或将所述低分子量的聚碳酸酯送入缩聚反应器后,得到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
所述组合反应器(4)为内外套接的两筒体组成的立式反应设备,外筒体(5)的底部设有物料入口(6),内筒体(7)的底部设有物料出口(8);外筒体(5)上设有上真空口(9),内筒体(7)上设有下真空口(10);所述的内筒体(7)和外筒体(5)均为夹套式结构,在所述的内筒体(7)和外筒体(5)上设有热媒连接口(11);所述内筒体(7)的顶部设有内导流分配板(12);沿内筒体(7)顶部向外延伸设有与外筒体(5)内壁连接的外导流分配板(13);在位于物料入口(6)与外导流分配板(13)之间的外筒体(5)空腔内设有外筒体导流片(14),在所述内筒体(7)的空腔内设有内筒体导流片(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B中,送入静态混合器(3)中的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和芳香族碳酸二酯的摩尔比为1:(1.01~1.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B中,送入静态混合器(3)中催化剂的摩尔数是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输送量摩尔数的1×10-8~1×10-2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C中,将静态混合器(3)混合后的物料温度控制在160~180℃范围内,再送入组合反应器(4)进行酯交换反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反应器(4)依次串联,串联数量为2~5个,酯交换反应的初始温度控制为160~200℃,压力控制为10~30kPa,酯交换反应的最终温度控制为220~270℃,压力控制为0.5~5kPa,依次串联的组合反应器(4)之间,其温度呈梯级递增,其压力呈梯级递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导流分配板(13)为沿外筒体(5)内壁而设置的环状筛板结构,所述外导流分配板(13)的筛孔总面积与物料入口(6)的横截面积之比为0.7~0.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流分配板(13)与组合反应器水平线的夹角为150~18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流分配板(12)为沿组合反应器水平线设置的筛板结构;所述的内筒体导流片(15)包括上筛板(1501)和下筛板(1502),上筛板(1501)和下筛板(1502)均为锥形板结构,上筛板(1501)和下筛板(1502)的筛孔错位设置,上筛板(1501)的锥顶朝下,并在顶部设有开孔(1503),下筛板(1502)设于上筛板(1501)下方且锥顶朝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流分配板(12)的筛孔总面积与外导流分配板(13)的筛孔总面积之比为1.1~1.5。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筛板(1501)的筛孔总面积与内筒体(7)的横截面积之比为0.5~0.9;所述下筛板(1502)的筛孔总面积与内筒体(7)的横截面积之比为0.5~0.9。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续熔融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筛板(1501)的锥度角为120~170°,所述下筛板(1502)的锥度角为120~1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416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助残书桌
- 下一篇:一种3‑氨基哌啶对映异构体过量率的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