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吸收轮轨噪声的预制式轨道板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13497.X | 申请日: | 2016-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2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杨秀仁;陈鹏;曲村;辛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B1/00 | 分类号: | E01B1/00;E01B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杨文录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吸收 噪声 预制 轨道 板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的轨道结构减振降噪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 有吸收轮轨噪声的预制式轨道板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中,由于线路不平顺、车轮不圆顺等原因, 使轮轨之间产生振动,此部分振动依次从钢轨传递至道床,再传递到 土建结构,再到结构周围土体,在上述不同的结构和介质中传递和消 耗。
减振轨道一般是在轨道结构下部采用弹性元件将轨道板和下部 基础分离,从而减少振动能量向下部基础之间的传递。在采用了减振 轨道后,原先传递给隧道结构的部分振动能量需要通过增加道床板的 振动进行消耗,由此带来了低频的噪声,由于隧道内的空间狭小,此 部分声能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射、折射、共振才能消除。所以在列车经 过减振轨道地段时,车内噪声会明显增加,尤其是低频的噪声,导致 乘客舒适度降低。
为此,本发明的设计者有鉴于上述问题,通过潜心研究和设计, 综合长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经验和成果,研究设计出一种具有吸收 轮轨噪声的预制式轨道板结构,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吸收轮轨噪声的预制式轨道板 结构,其在轨道板中设置有减振降噪结构,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极 具实用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吸收轮轨噪声的预制式 轨道板结构,包含预制板,所述预制板的上表面设有钢轨,所述预制 板整体设置于一基台的凹槽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制板和基台的凹槽之间设有减振垫层,预制板与钢轨间设 置有迷宫式吸声结构。
其中:所述减振垫位于所述凹槽和预制板之间的间隔的中间,而 间隔的两端设有密封装置。
其中:所述减振垫包含基板和从基板向上呈阵列排列的减振凸 起,所述减振垫优选锥形橡胶材料或聚氨酯微孔发泡材料制成,其面 刚度为0.005~0.2N/mm3,以符合减振的刚度和强度要求。
其中:所述预制板的上表面在钢轨之间还设有吸声结构,所述吸 声结构采用多孔球状颗粒制成,所述多孔球状颗粒的直径优选为 2-18mm。
其中:所述基体两侧设有挡墙。
通过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的具有吸收轮轨噪声的预制式轨道板 结构具有如下效果:
1、结构简单,既满足了减振需求,又满足了降噪需求,还满足 了强度需求,同时具备消防疏散的功能。
2、吸声结构与减振结构可实现一次复合成型,工序简化,制作 简单。
3、减振垫利于排水,成本低廉。
本发明的详细内容可通过后述的说明及所附图而得到。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具有吸收轮轨噪声的预制式轨道板结构的 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预制板;12、钢轨;13、基台;14、减振垫;15、吸音板; 16、挡墙。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具有吸收轮轨噪声的预制式轨道板结 构。
所述具有吸收轮轨噪声的预制式轨道板结构包含预制板11,所 述预制板11的结构和形状可为常规的类型,所述预制板11的上表面 设有钢轨12,所述预制板11整体设置于一基台13的凹槽内,所述 预制板11和基台13的凹槽之间设有减振垫14。
通过减振垫14的设置,全面对预制板11和基台之间的振动进行 消除,可选的是,所述减振垫14位于所述凹槽和预制板11之间的间 隔的中间,而间隔的两端设有密封装置,以避免外部的雨水或杂物进 入,有效延长了减振垫14的使用寿命,保证了减振效果的稳定。
可选的是,所述减振垫14包含基板和从基板向上呈阵列排列的 减振凸起,所述减振垫14优选由锥形橡胶材料或聚氨酯微孔发泡材 料制成,其面刚度为0.005~0.2N/mm3,以符合减振的刚度和强度的 要求。
其中,所述预制板11的上表面在钢轨之间还设有吸声结构15, 所述吸声结构15采用多孔球状颗粒制成,所述多孔球状颗粒的直径 为2-18mm。
可选的是,所述多孔球状颗粒由如下组分制成:30-50%的陶粒, 10-20%的硅酸盐水泥,5-8%的石英,10-30%碳酸钙。
可选的是,所述基体两侧设有挡墙16。
其中,本发明中的吸音板15与轨道板有机复合,可实现一次成 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34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