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静电量的方法、装置及终端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009638.0 | 申请日: | 2016-0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50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 发明(设计)人: | 李乾坤;戴海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29/24 | 分类号: | G01R29/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静电 方法 装置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静电量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背景技术
在秋冬季节,特别是干燥的天气里,经常遇到手指触碰金属物品被电到的情况,这属于人体放电现象。人体放电在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只是在秋冬干燥的天气中人体积聚的静电较多,放电现象明显,其他季节中人体积聚静电较少,放电现象不明显,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人体静电主要是由于人的身体上的衣物等相互摩擦产生的附着于人体上的静电产生。静电看不见又摸不着,附着于物体表面,在与其他物体互相作用时才会释放能量。
当感觉到电击时,人身上的静电电压已超过2000伏;当看到放电火花时,身上的静电已经超过3000伏,这时手指会有针刺般的痛感;当听到放电的“劈啪”声音时,身上的静电已高达7000~8000伏。
与大多数人相比,一些老年人或体弱者遭遇静电“袭击”时,会产生一种难言的不适感,有的甚至会感到酸麻、刺痛、震颤、心慌等感觉瞬间传遍全身。人体所带静电过多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如诱发心律失常,引起皮肤炎症等。目前市场上有一些人体静电释放器,但这种人体静电释放器需要用户主动操作,不便于用户及时释放自身的静电。
目前用于检测人体静电量,并提示用户该释放静电的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电荷转换组件和电容检测芯片。其中,电荷转换组件包括:上金属板、下金属板、侧金属板、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金属板、侧金属板和下金属板呈“匚”型固定连接,第一电极通过第一绝缘体与上金属板固定连接,第二电极通过第二绝缘体与下金属板固定连接;电容检测芯片用于检测电荷转换组件上的电容变化值。这种装置的原理为:电荷引起机械变化,进而导致电容变化。但这种装置的缺陷就在于机械变化的灵敏度不高,检测出 的人体静电量并不准确,导致用户不能及时释放人体的静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静电量的方法、装置及终端,能实时、准确地检测出操作体的静电量,进而提示用户及时释放操作体上的静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静电量的方法,应用于具备投射电容式触摸屏的终端,该方法包括:
检测到操作体在终端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上的触摸点,并获取触摸点在投射电容式触摸屏上的坐标位置;
根据坐标位置,确定投射电容式触摸屏中电容量发生变化的电容;
根据电容的电容量的变化,获得操作体的静电量。
其中,根据电容的电容量的变化,获得操作体的静电量的步骤,包括:
获取电容在检测到触摸点之后的第一电容值;
根据第一电容值和预先存储的电容在检测到触摸点之前的第二电容值,获得操作体的静电量。
其中,根据第一电容值和预先存储的电容在检测到触摸点之前的第二电容值,获得操作体的静电量的步骤,包括:
通过公式C1=C2-C3计算得到电容的电容量变化值,其中,C1表示电容量变化值,C2表示第一电容值,C3表示第二电容值;
通过公式Q=C1*U计算得到操作体的静电量,其中,Q表示操作体的静电量,U表示电容的阳极与电容的阴极的电位差。
其中,在根据电容的电容量的变化,获得操作体的静电量的步骤之后,方法还包括:
在终端屏幕上显示操作体的静电量和终端中预先存储的操作体的安全静电量。
其中,在根据电容的电容量的变化,获得操作体的静电量的步骤之后,方法还包括:
比较操作体的静电量与终端中预先存储的操作体的安全静电量的大小;
当操作体的静电量大于操作体的安全静电量时,提示用户操作体的静电量 已超过操作体的安全静电量。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检测静电量的装置,应用于具备投射电容式触摸屏的终端,该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到操作体在终端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上的触摸点,并获取触摸点在投射电容式触摸屏上的坐标位置;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坐标位置,确定投射电容式触摸屏中电容量发生变化的电容;
获得模块,用于根据电容的电容量的变化,获得操作体的静电量。
其中,获得模块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取电容在检测到触摸点之后的第一电容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96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