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多巴胺为碳源制备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08258.5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4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彦伟;张敏;徐菁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52 | 分类号: | B01J23/52;B01J23/50;B01J23/745;B01J21/18;B01J35/02;B82Y3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何葆芳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巴胺 碳源 制备 结构 纳米 复合材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具体说,是涉及一种以多巴胺为碳源制备 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现已成为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研 究的热点。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CSNC)一般由中心的核以及包覆在外部的壳组成, CSNC中的内核与外壳之间通过物理、化学作用相互连接。由于其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和 化学特性,使得其在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学、化学、磁学、电学、光学、生物医学、催 化等领域都具有很大潜在的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多巴胺与二氧化硅之间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多巴胺中含有氮元素 使得其所制得的碳源可在超级电容器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因此,目前已有采用多巴 胺为碳源制备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报道,但目前的制备方法均存在如下缺陷:
1)在包覆多巴胺之前需要将前驱体离心分离并用溶剂进行洗涤,然后才能进行多巴胺 的包覆,最后的产物仍旧需要溶剂洗涤,由于每一次的分离都需要较长时间并且洗涤需要 很多溶剂,以致造成大量溶剂的消耗和时间的浪费,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2)碳化焙烧处理需要分级进行:先以1℃/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到400℃,保温焙烧2 小时,然后再以5℃/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到800℃,保温焙烧3小时,不仅使得制备周期 长,制备条件苛刻,而且800℃的焙烧温度,对所包覆的内核物质具有选择性,以致阻碍了 应用范围;
3)目前的刻蚀操作都是在HF水溶液中反应24小时,由于HF是一种强腐蚀性剧毒物 质,易挥发,对人体和环境危害大,因此也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可 实现规模化的以多巴胺为碳源制备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以多巴胺为碳源制备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首先将作为内核的纳米材料分散在醇水溶液中,通过法在作为内核的纳米材料的表面包覆二氧化硅,然后向反应体系中直接加入多巴胺,通过原位聚合使多巴胺包覆在二氧化硅表面,制得复合纳米材料,简记为:作为内核的纳米材料SiO2Pdop;
b)将制得的复合纳米材料:作为内核的纳米材料SiO2Pdop,在氮气氛下进行焙烧 处理:以8~12℃/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450~550℃,然后保温4~6小时,得到碳化的复 合纳米材料,简记为:作为内核的纳米材料SiO2Carbon;
c)将制得的碳化的复合纳米材料:作为内核的纳米材料SiO2Carbon分散在氨水溶 液中,在130~150℃进行保温刻蚀10~16小时,得到所述的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简记为: 作为内核的纳米材料voidCarbon。
所述的作为内核的纳米材料可以为纳米颗粒、纳米线或纳米管等,包括但不限于:金 纳米颗粒、银纳米线、磁性碳纳米管、α-三氧化二铁纳米颗粒、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等。
作为优选方案,作为内核的纳米材料与二氧化硅的质量比为2:1~1:25,以1:1~1:5为 最佳。
作为优选方案,作为内核的纳米材料与多巴胺的质量比为1:5~5:1,以1:4~3:1为最 佳。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醇水溶液是由醇溶剂与水按体积比为1:1~20:1(以2:1~15:1为 最佳)形成。
作为优选方案,刻蚀所用氨水溶液的浓度为5~15wt%。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性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包覆多巴胺之前无需对前驱体进行离心分离和洗涤,明显缩短了制备周期, 节约了能耗,提高了产率;
2、本发明的碳化焙烧处理无需复杂的分级处理,只需以8~12℃/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 至450~550℃,然后保温4~6小时即可,不仅操作简单,而且避免了对所包覆的内核物质 的损伤,适用范围广;
3、本发明采用在氨水溶液中进行刻蚀,不仅能稳定得到良好核壳结构的形貌,而且有 利于规模化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82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丙烯酸催化剂
- 下一篇:基于银纳米粒子的凝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