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既有桩基建筑下挖增层的隔震加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07447.0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7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俞峰;刘帅;刘念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6 | 分类号: | E04G23/06;E04B1/9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郑汉康 |
地址: | 31001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既有 桩基 建筑 下挖增层 加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震加固方法,尤其是一种针对既有桩基建筑下挖增层进行隔震加固改造的既有桩基建筑下挖增层的隔震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尤其是近年来地震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小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国家最新标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于2010年5月31日颁布,并于12月1日实施。新规范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抗震设计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理念,为更加安全可靠地进行即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保障。
但同时新规范的颁布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对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建筑,由于地震认识的缺乏、建筑抗震设计处于探索阶段、抗震设计理念陈旧等因素,这些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较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按照最新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旧建筑的抗震性能很难满足要求,其抗震安全性成为亟待改善和提高的问题。
为了使已建旧建筑满足新时期的抗震设防要求,有必要对旧建筑进行加固改造。比如:中国专利局于2014年4月23日公布了一份CN103741832A号文献,名称为一种建筑物截柱置换隔震支座施工方法及支撑装置,先安装支撑装置,在需安装隔震支座的原结构钢筋混凝土柱周围安装支撑装置,待支撑装置安装完毕后,将该柱子在安装隔震支座部位截除,将隔震支座置入该部位固定即完成隔震橡胶支座的安装。但是该施工方法是针对上部结构而言,也就是说是在上部结构的某一个高度位置进行隔震支座安装,虽然安装隔震支座后能产生一定的隔震效果,但是隔震的作用也只能作用到隔震支座以上的部位,隔震支座以下的部位无法起到隔震作用。从该方案的文字记载及附图的描述中可知,隔震支座上连接的是柱,单独的柱无法承受水平向震波,水平倾倒的几率提高,反而影响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城市地面道路紧张,需要向地下借助空间,因此人们会考虑地下增层扩建增设地下室,但是地下室的新建,使得地下室的支撑柱高度增加,上部建筑的抗震性能下降严重,急需对地下室增层进行隔震加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旧建筑没有抗震性能,震中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提供一种既有桩基建筑下挖增层的隔震加固方法,在旧建筑的既有桩基下部替换隔震支座,并在隔震支座以上结构形成一个固连整体,提高旧建筑整体水平向抗震性能。
本发明还解决了现有的隔震施工是直接在上部结构的柱中替换隔震支座,造成隔震支座上下部位的柱之间分成两段,无法作为整体来抵抗水平向震动周期,使得隔震支座上下部位的柱倾倒几率提高的缺陷,提供一种既有桩基建筑下挖增层的隔震加固方法,在旧建筑的既有桩基下部替换隔震支座,并在隔震支座以上结构形成一个固连整体,降低隔震支座以上部位柱的水平倾倒系数。
本发明还解决了现有的地下增层增加了支撑柱,隔震施工后,容易造成新增的支撑柱水平倾倒系数提高,上部结构水平稳定性降低的缺陷,提供一种既有桩基建筑下挖增层的隔震加固方法,地下增层并替换隔震支座,隔震支座的上下部结构均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从而提高新增的支撑柱水平倾倒系数,增加上部结构水平稳定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既有桩基建筑下挖增层的隔震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土体下挖:对地下室周围1-3m的范围内的土体下挖,直至露出原支撑承台及下方的桩基;
(2)建支撑桩:沿原支撑承台外边缘的位置凿开适当直径的圆形深孔,并向深孔内补入混凝土形成支撑原支撑承台的支撑桩;
(3)下挖地下室第二层:支撑桩建好后,继续下挖,露出桩基及支撑桩直到地下室第二层底部;
(4)构建新支撑承台:在土体的顶面处,穿过露出的桩基及支撑柱布置水平钢筋和箍筋并浇筑混凝土形成新支撑承台;
(5)构建地下室二层底部梁板:新支撑承台之间采用水平钢筋及箍筋相互连接并浇筑混凝土形成地下室二层底部梁板结构;
(6)安装隔震支座:凿除新支撑承台之上的桩基,并在原支撑承台与新支撑承台之间浇筑新柱,新柱顶部水平横向构建地下室二层顶部梁板结构,原支撑承台地下室二层顶部梁板之间形成隔震层,隔震层的新柱替换为隔震支座;
(7)改造原支撑承台为梁柱节点:凿除隔震层及地下室二层的支撑柱,并将原支撑承台改造为地下室一层底部梁柱节点,并形成地下室一层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74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装盒(功夫肩颈)
- 下一篇:包装盒(伊韵雅面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