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白板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90000376.0 | 申请日: | 2015-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9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锡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俊锡 |
主分类号: | A47B97/04 | 分类号: | A47B9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8 | 代理人: | 张秋越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板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白板支架,具体地,以最少的部件组成而易拆装的同时耐久性得到加强的白板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放置白板的支架主要用于作业现场、教室等场所。所述白板的结构一般包括:具备用于移动的轮子的一对地面支撑架;直立设置于所述地面支撑架的一对直立支柱;连接所述直立支柱之间的连接支柱以及设置于所述地面支撑架而支撑白板的板支撑架。
具有所述结构的白板支架是由本发明人的公开专利第10-2012-0026891号(公开日期: 2012.03.20.)提出。在所述公开专利中,所述直立支柱、连接支柱和地面支撑架用支柱所用框架是均为同一个框架,而且根据用途切割长度使用。所述框架是将金属平板加工或挤压成型制成一对圆筒状,从而提供加强本身强度的白板支架。但在所述公开专利中,地面支撑架只以地面支撑架用支柱形成,直立支柱直接与该地面支撑架用支柱直接结合的方式结合而造成结合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板支撑架的结构相对复杂而增加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考虑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人的传统方式或先行技术上存在的优缺点或问题,提供一种采用最有效的方式,且经济、结构简洁,本身强度和耐久力均有保障的白板支架。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白板支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其组成包括:形成在端部上具备第一紧固孔的一对圆筒管形状,并沿着所述一对圆筒管连接部长度方向形成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上朝地面按一定间隔形成多个倒梯形状卡合孔的一对直立支柱;将所述一对直立支柱之间连接的连接支柱;与所述各直立支柱下部结合,并具备开放面朝地面的四角筒槽状的上面中间形成所述直立支柱通过的支柱孔的结合部件,并具备以收容于所述结合部件内部的一对圆筒管形状,沿所述一对圆筒管连接部长度方向形成结合面,在所述结合面中间贯通形成的结合孔通过紧固装置与所述直立支柱下端第一紧固孔结合的支撑支柱的地面支撑架;具备包括与所述各直立支柱的外壁一侧面相对应地形成,且在与直立支柱外壁的接触面上所述卡合孔被卡住结合的卡合片的卡合部,并具备由所述卡合部延长而使白板下端从所述直立支柱向前方分离而被支撑的支撑部的板支撑部。
其特征在于,以两端具备紧固孔的一对圆筒状形成的所述直立支柱、连接支柱和支撑支柱是,将金属平板成形加工而形成,或者将铝材挤压成型而成。
所述直立支柱的连接面两侧端部上有第一螺丝孔贯通形成,所述地面支撑架结合部件的支柱孔两侧壁面上有第二螺丝孔贯通形成,所述直立支柱被插入支柱孔而与所述支撑支柱结合时,第一螺丝孔与所述第二螺丝孔用螺丝结合而增强结合力。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以一对圆筒状形成的所述直立支柱、连接支柱和支撑支柱用成形加工或挤压成型制作,使传递于所述多个支柱的负载被分散到一对圆筒侧而确保耐久性,多个支柱之间结合时也不夹入其它部件,只是利用一对圆筒端部上形成的紧固孔简单地进行固定而尽量减少构件使用量,支架的拆装也容易而提升使用性;
本实用新型直立支柱和支撑支柱的结合力被结合部件持久保持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板支撑架是通过在直立支柱卡合孔上卡住支撑的卡合部的卡合片被防止向下部下垂,而且所述卡合部与直立支柱的外壁面一侧相对应地形成并紧贴直立支柱外壁面,防止板支撑架晃动且稳定结合而使白板被稳定地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白板支架的分离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结合透视图。
<图中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
100: 支架;4: 紧固装置;
10: 直立支柱; 11: 第一紧固孔;
12: 连接面; 13: 卡合孔;
14: 第一螺丝孔; 20: 连接支柱;
21: 第二紧固孔; 30: 地面支撑架;
31: 结合部件; 32: 支柱孔;
33: 第二螺丝孔; 35: 支撑支柱;
36: 结合面; 37: 结合孔;
40: 板支撑架; 41: 卡合部;
42: 卡合片; 43: 平板;
44: 半圆筒板; 45: 支撑部;
46: 长槽; 47: 夹支撑;
48: 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角度上来说即使是必要的结构,但公知技术上已有叙述或者明白的事项不再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俊锡,未经吴俊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900003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