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循环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80083765.9 | 申请日: | 2015-10-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91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 发明(设计)人: | 伊藤正纮;伊藤拓也;大越靖;石田和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13/00;F25B43/00;F25B47/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刘杨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循环 装置 | ||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所具备的控制装置在将运转模式从除霜模式向制热模式切换的情况下,进行制冷剂回收运转。控制装置构成为,在制冷剂回收运转的期间监视压缩机的排出侧(高压侧)的压力(Pout)并且使鼓风机的风扇旋转,从而进行反馈控制(S34、S35)以使高压侧的压力(Pout)接近于高压侧目标压力值(P2)。控制装置构成为,在制冷剂回收运转的期间监视压缩机的吸入侧(低压侧)的压力(Pin)并且控制压缩机的驱动频率,从而进行反馈控制(S32、S33)以使低压侧的压力(Pin)接近于低压侧目标压力值(P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切换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地运转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如下这样构成的冷却单元:将气液分离器设置于压缩机的吸入侧,蒸发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进行了气液分离之后,被吸入到压缩机而再次被压缩(例如,参照日本特许第5401563号公报(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4015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制冷剂按照冷凝器、减压装置、蒸发器以及压缩机的顺序在流路中循环。制冷剂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中被液化。液化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在通过膨胀阀时进行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中被气化。气化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
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的吸入有可能导致压缩机的故障。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的吸入有可能使制冷循环的运转效率降低。为了避免液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也存在对减压装置进行过热度控制以使蒸发器的出口侧、即压缩机的吸入侧的过热度接近于目标值的制冷循环装置。
在能够切换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地运转的制冷循环装置中,考虑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所要求的负荷,有时使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容量比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容量大。在该情况下,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制热模式下所需要的制冷剂量比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制冷模式或者除霜模式下所需要的制冷剂量少。因此,若在将运转模式从制冷模式或者除霜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的情况下,不回收制冷剂就向制热模式转移,则在蒸发器中不能完全将制冷剂充分地气化,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吸入的可能性变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却单元中,通过在压缩机的吸入侧设置储液器(气液分离器),抑制了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的吸入。
在储液器的容积较大的情况下,利用储液器充分地进行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因此,在除霜模式结束后不进行制冷剂回收运转或者进行短时间的制冷剂回收运转,从而能够抑制之后的制热模式下的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吸入。
然而,若储液器的容积较大,则制冷循环装置也会大型化。由于设置制冷循环装置的例如屋顶或者专用场地的空间受限,因此储液器的大型化并不优选。
若使储液器小型化,则能够使制冷循环装置小型化。在该情况下,利用储液器所产生的气液分离能力变低,因此需要比以往长时间稳定地进行制冷剂回收运转来回收大量制冷剂量。
除霜模式的目的是使在制热运转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附近产生的霜融解。在除霜模式下,使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而产生热,使霜融解。在除霜模式下不需要进行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因此,通常不使鼓风机运转。
若在除霜模式完成后,与除霜模式同样地不使鼓风机运转地进行制冷剂回收运转,则压缩机的排出侧(高压侧)的压力会上升。在制冷剂回收运转中高压侧的压力过度上升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制冷循环装置,需要强制地中止制冷剂回收运转。
在强制地中止制冷剂回收运转的情况下,有可能没有充分地进行制冷剂的回收。其结果,在之后的制热模式下发生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吸入的可能性变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837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重建太阳池中的非对流层
- 下一篇:制冷循环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