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冠心病的生物标志物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82503.0 | 申请日: | 2015-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513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冯强;刘志鹏;王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50 | 分类号: | G01N33/50;G01N33/493;C12Q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林远成 |
地址: | 51808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冠心病 生物 标志 | ||
提供了用于预测与代谢物相关的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和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无
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预测与代谢物相关的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和方法。
背景
冠心病(CHD)是现代社会的首要危险因素,其年死亡率超过所有类型癌症的总和。MaGiCAD团队的一个五年随访研究(Graninger,D.J.和Mosedale,D.E.Metabolomics incoronary heart disease.Heart.Metab.55,8–12(2012),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显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与人们对其自身医疗状况的认知程度相关,并且由缺乏及时治疗而导致。CHD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挑战在于缺乏可靠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目前CHD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侵入性的并伴有许多致命的副作用的冠状动脉造影,这限制了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和早期的CHD风险预测。
许多研究指出脂肪酸在心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是正常生理条件下由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所介导的心脏ATP生成中的主要底物,占心脏ATP合成的60-90%。心血管疾病(CVD),如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会在内因性和外因性干扰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代谢转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已被认为CHD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心血管疾病中的核心缺陷是脂质代谢的这一事实(Fernandez,C.等Plasma lipid composition and risk ofdevelop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PLoS ONE 8,e71846(2013),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使代谢组学成为一种颇具前景的研究这些类型的疾病的方法。
代谢组学是一种创新的高通量生物分析方法,其旨在鉴定和定量存在于任何生物系统或任何特定生理状态中的小分子(分子量小于1500道尔顿)。近十年来,两种主要的分析技术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以指数递增的速度在内源化合物的检测中被广泛使用。自2005年以来,与NMR相比,基于MS的技术取得了迅速的进展,并且使用频率更高,这是因为其具有以下有利方面:更高的灵敏度,更广的代谢组覆盖范围,提高的代谢物鉴定和鉴别能力,以及执行化合物类别特定分析的模块性(Griffiths,WJ等,Targeted metabolomicsfor biomarker discovery.Angew.Chem.Int.第49版,5426–5445(2010),通过引入并入本文)。MS主要与色谱结合使用,诸如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评估CHD风险或CHD的诊断或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物和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生物标志物组合物,其包含选自N-乙酰基-D-葡糖胺-6-磷酸(GlcNAc-6-P)、甘露醇(mannitol)、肌酸和植物鞘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标志物组合物包含GlcNAc-6-P和/或甘露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标志物组合物包含GlcNAc-6-P和选自甘露醇、肌酸和植物鞘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标志物组合物包含甘露醇和选自GlcNAc-6-P、肌酸和植物鞘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标志物组合物包含GlcNAc-6-P和甘露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标志物组合物包含GlcNAc-6-P和甘露醇,以及选自肌酸和植物鞘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N-乙酰基-D-葡糖胺-6-磷酸(GlcNAc-6-P)、甘露醇、肌酸和植物鞘氨醇是尿来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未经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825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