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球状体捕获插入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71507.9 | 申请日: | 2015-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93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A·J·坦纳;李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C12M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徐鑫;项丹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状 捕获 插入 | ||
一种细胞培养孔插入件,其包含确定第一开口端部、第二开口端部和至少一个在它们之间延伸的支承件的框体。细胞培养孔插入件还可包含与框体偶联且横跨第二开口端部设置的流体可穿透的筛网。筛网可确定平均孔径在10微米~100微米范围内的筛孔。
优先权声明
本申请要求2014年10月2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系列号62/072094的优先权,其通过引用纳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培养细胞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技术背景
三维培养的细胞(例如球状体)可展现出相比于在作为单层的二维培养中更类似活体内的功能性。在二维细胞培养系统中,细胞可附着于培养细胞的基材。然而,当细胞在三维方向上生长(例如球状体)时,细胞会彼此相互作用,而不是附着于基材。因此,将细胞培养成悬浮且可移动的球状体的培养系统的细胞培养介质交换可存在挑战。
发明概述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描述了配置成允许在含有球状体的孔中进行培养介质的交换而不会吸出或损伤球状体的细胞培养插入件。细胞培养插入件可包含具有第一开口端部、第二开口端部和至少一个在第一开口端部与第二开口端部之间延伸的支承件的框体。插入件还包含与框体偶联且横跨所述第二端部的开口的流体可穿透的筛网。筛网确定平均孔径在10微米~200微米、例如10、20、50、100或200微米(包括任意上述数值之间的范围)范围内的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筛孔的尺寸进行调整以允许单个细胞横穿或穿过筛网,但防止球状体细胞簇通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提供了细胞培养孔插入件,其包含:具有第一开口端部、确定开口的第二端部、和至少一个在第一开口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支承件的框体,其中,第二端部的开口具有9mm~0.25mm(例如9……5……3……2……0.75……0.25mm)的直径;以及与框体偶联且横跨第二端部的开口设置的流体可穿透的筛网,所述筛网确定平均孔径在10微米~200微米(例如10……35……75……200微米)范围内的筛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框体配置成至少部分插入细胞培养制品的孔中,以使:i)筛网被安置在孔中与孔的最低点一定距离处;ii)当存在于所述孔中时,球状体在孔中被捕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些装置,所述装置包含:孔插入件,所述孔插入件具有第一开口端部、具有开口的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确定位于它们之间的空腔,且第二端部的开口具有9mm~0.25mm的直径;和流体可穿透的筛网,所述筛网横跨第二端部的开口设置,且确定平均孔径在10微米~200微米范围内的筛孔,其中,所述孔插入件配置成至少部分插入细胞培养制品的孔中,以使:i)筛网被安置在孔中与孔的最低点一定距离处;ii)当存在于所述孔中时,球状体在孔中被捕获。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孔插入件是整体成型的装置。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框体包含多个从第一端部向第二端部延伸的支承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筛网从框体的第一开口端部向第二端部延伸并在框体内确定空腔。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框体的至少一个支承件包含从第一开口端部向第二端部延伸且确定框体内部的封闭侧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框体的至少一个支承件包含从第一开口端部向第二端部延伸且确定框体内部的侧壁。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框体还包含一个或多个从第一开口端径向延伸凸缘。在一些附加的实施方式中,框体配置成至少部分插入细胞培养制品的孔中,以使筛网被安置在孔中与孔的最低点一定距离处。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些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孔中培养细胞,所述孔包含如本文所述的细胞培养插入件。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细胞在球状体中以及/或者细胞形成球状体。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插入件上方存在介质,且所述方法还包括从孔中插入件的上方除去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715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