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收集或分配用于构造轮胎的细长元件的设备以及用于收集或分配缠绕在卷筒中的细长元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68676.7 | 申请日: | 2015-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7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M·比戈尼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30/00 | 分类号: | B29D30/00;B65H49/18;B65H54/2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王其文 |
地址: | 意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收集 分配 构造 轮胎 细长 元件 设备 以及 缠绕 卷筒 中的 方法 | ||
一种用于收集或分配用于构造轮胎的细长元件(2a,2b)的设备(1,1’),所述设备包括用于所述细长元件的至少一个储存站(10),以便收集所述细长元件或分配所述细长元件。所述储存站(10)包括:‑用于第一卷筒(12)的第一支撑件(11),所述第一卷筒设置成接收细长元件(2a),‑第一驱动构件(13),用于使第一卷筒(12)围绕其旋转轴线(X)转动,‑用于细长元件的第一储存单元(14),‑用于第二卷筒(22)的第二支撑件(21),所述第二卷筒设置成接收附加的细长元件(2b)或服务膜(2c),‑第二驱动构件(23),用于使所述第二卷筒(22)围绕其旋转轴线(X’)转动,‑用于附加的细长元件(2b)的第二储存单元(24),以及‑辅助储存单元(30),其布置成允许服务膜(2c)在第一卷筒(12)与第二卷筒(22)之间通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备,所述设备用于收集用于构造轮胎的细长元件或者用于将所述细长元件分配到轮胎构造站。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在细长元件的生产站的区域中收集所述细长元件以使其缠绕在卷筒上的方法,以及一种用于将缠绕在卷筒中的细长元件供给到轮胎构造站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轮胎通常包括胎体结构,所述胎体结构围绕旋转轴线环面地形成并且所述胎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具有端部边缘,所述端部边缘分别接合在称作胎圈芯的环形固定结构中。
在相对于胎体结构的径向外部位置中,设置有带束结构,就用于汽车的轮胎而言,所述带束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径向叠置的浸胶织物条,所述浸胶织物条设有通常为金属的加强帘线,所述加强帘线彼此平行地布置在每个条中,但是相对于相邻的条的帘线优选地相对于轮胎的赤道面对称地交叉。
优选地,带束结构在径向外部位置中至少在下方的带束条的端部处还包括沿圆周地(以0度)布置的第三纺织品或金属帘线层。在无内胎类型的轮胎中,还设置有径向内部层,所述径向内部层被称为衬套并且具有不渗透性特征,以便确保轮胎自身的气密性。
在相对于带束结构的径向外部位置,施加有胎面带,所述胎面带由弹性体材料生产并且在所述胎面带上限定了将要用于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花纹。
用于生产轮胎的处理提供了第一轮胎构造步骤以及随后的模制和硫化步骤,在所述第一轮胎构造步骤中,在一个或多个构造站中将包含有上述那些部件在内的轮胎的各种部件组装起来,以便获得所谓的“生”轮胎,在所述随后的模制和硫化步骤中,生轮胎在预定的时间段内经受温度值和压力值,从而硫化其部件的弹性体材料,获得轮胎的最终结构稳定性。
轮胎的构造提供了将在相继的构造站之间运动的成形鼓,其中,轮胎的相应部件依次铺设在所述成形鼓的外表面上。
如果轮胎的部件由在特定的轮胎构造站中被供给到成形鼓的细长元件构成,则该细长元件典型地以连续的形式被储存在适当的卷筒中,该细长元件在细长元件自身的生产站的下游被收集在所述适当的卷筒中,并且该细长元件在构造站的上游从所述适当的卷筒开始解绕。
某些细长元件由多个线材或帘线产生,所述多个线材或帘线从轴架解绕并且以平行的方式被引导穿过挤出机的头部,并且在所述挤出机的头部处,所述多个线材或帘线被嵌入到弹性体材料的层中。因此,从挤出机的头部释放的、有利地以所需的张力拉紧的半成品,被分成预定数目的细长元件,所述预定数目的细长元件被独立地指引到相应的储存站,在所述相应的储存站处,所述预定数目的细长元件被缠绕在相应的卷筒上。
对于某些类型的细长元件而言,例如,对于在构造较高性能水平的轮胎的过程中接合的那些细长元件而言,覆盖线材或帘线的弹性体材料具有特定的组分,所述特定的组分不允许细长元件以在叠置的匝之间没有引起相互粘结的不良现象的情况下缠绕在卷筒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未经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686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