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61808.3 | 申请日: | 2015-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2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赛文·埃伊尔·乔尔霍姆 | 申请(专利权)人: | Z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00 | 分类号: | F17C1/00;F17C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陈鹏;王侠 |
地址: | 挪威*** | 国省代码: | 挪威;NO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罐 工艺管线 连接器 压力容器 底座框架 保护框架 第一流体 流体连接器 安装框架 第二流体 排气出口 地连接 可安装 并排安装 可流动性 模块化 上半部 下半部 适配 | ||
本发明提供了模块化罐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压力罐(1、1’)和安装框架(2),其中压力罐(1、1’)中的每个压力罐包括压力容器(3)和保护框架(4),压力容器布置在保护框架内,保护框架(4)被适配为使得多个压力罐(1、1’)可安装在彼此的顶上并且压力容器包括排气出口和第一入口(5),其中排气出口布置在压力容器的上半部中,第一入口(5)布置在压力容器的下半部中并且流动性地连接到罐工艺管线(6),罐工艺管线包括位于罐工艺管线的相对两端上的第一流体连接器(12)和第二流体连接器(23),以使得当第二压力罐(1’)安装在第一压力罐(1)的顶上时,第一压力罐(1)的第二流体连接器(23)能连接到第二压力罐(1’)的第一流体连接器(12);并且安装框架(2)包括底座框架(15),至少两个压力罐(1)可安装在底座框架上,底座框架包括框架工艺管线(16);框架工艺管线(16)包括至少两个流体连接器(20),每个流体连接器(20)能连接到罐工艺管线(6)的第一流体连接器(12)并且被布置成使得当压力罐(1)并排安装在底座框架(15)上时框架工艺管线(16)可流动性地连接到至少两个压力罐的罐工艺管线(6)。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块化罐系统以及适于在所述系统中使用的罐和框架。
背景
在海上石油工业中,化学罐通常用于接收、储存、后装、加工和运输各种流体,诸如,飞机燃油(helifuel)、一乙基乙二醇(MEG)、碳氢化合物污染的钻井和完井液以及原油/废油。目前的罐作为布置在海上装置上的各个位置上的独立单元而提供。例如,在半潜式钻机上,该位置通常为主甲板、立管/管甲板。通常,手动连接2”橡胶软管以用于根据操作将液体输送到罐并且从罐输送液体。
在海上安装并且布置现有技术化学罐耗费时间并且通常还需要焊接边界以获得承滴盘/溢出盘,从而捕获从罐的任何泄露。
在比如试井和完井操作中,与30/50m3存储罐的安装有关的安装/布置特别耗费时间。此类安装不仅包括焊接和适航固定,包含上述边界,而且还包括用于进出以及用于朝向海上装置外的安全路线或到张开系统的排气管线的所有橡胶软管的装配。
由于钻机结构的限制,需要对分布梁进行点焊(spotted)和焊接以加强甲板,从而分配来自上述这些存储罐的重负载。
目前的30/50m3存储罐的另外的缺点是它们必须清空运送。一些存储罐的尺寸比利用运输卡车在岸上运输可允许的更宽(宽度和高度)。在框架宽于2.6m的情况下,需要跟车并且只允许在某些时段和工作日运输。
另外,30/50m3存储罐仅用于大气压力,且不可用于具有一定浓度的滞留的碳氢化合物气体的液体。
在运输时,来自30/50m3存储罐的液体必须输送到便携式污油罐。便携式罐的标记的常见尺寸为500加仑和1000加仑(即,通常从2300升直到最大4500升),并且它们都处于竖直和水平配置。
这些便携式罐仅具有大气压力额定值,并且在填充操作期间需要由人操作。填充通过罐顶部的打开的人孔进行。因此,在填充期间人员暴露于来自碳氢化合物污染的废物的烟雾。另外,在填充时对便携式罐进行打开排气,且爆炸性烟雾是是海上装置上的潜在危险。与甲板布局(I型梁)相结合的海上运送的竖直和水平的便携式罐的混合,使得难以将罐彼此相邻地点焊以便在钻机上进行有效率的空间开发,在钻机上,通常可用的空间极少。
除与目前的存储罐和/或便携式污油罐相关的上述问题外,一些钻机还具有关于填充便携式污油罐的限制,限制在于仅在井关闭后允许输送和填充。
与目前的存储和/或便携式污油罐相关的另外的问题在于比如在生产测试期间输送并且填充便携式污油罐是耗时的,并且还在于没有一个罐具有任何综合的防火保护。在目前的解决方案中,如果钻机上不存在水,则必须对水进行装配/引导。
本发明的目的是避免或减轻现有技术罐和/或罐系统的至少一些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Z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618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