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束的组装方法、干扰抑制构件以及线束的组装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80059887.4 | 申请日: | 2015-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83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 发明(设计)人: | 水野芳正;平井宏树;田端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F16L3/12;H02G3/04;H02G3/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 代理人: | 余文娟 |
| 地址: | 日本国三重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组装 方法 干扰 抑制 构件 以及 结构 | ||
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抑制构成在仪表板用加强件的周边配设的线束的部件个数的增多及组装操作的繁琐化的技术。线束的组装方法具备:工序(a),在长条状的加强件的至少一部分安装干扰抑制构件,该加强件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车辆的仪表板的里侧;以及工序(b),在所述工序(a)后,以夹着所述干扰抑制构件与所述加强件相对的方式配设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配设于仪表板的里侧的加强件上组装线束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搭载于汽车等车辆上的线束中,有时电线固定于配设在仪表板的里侧的加强件(后面称为仪表板用加强件)。
例如,利用带卷捆扎的多根电线利用专利文献1所示的线束夹具固定于仪表板用加强件上。在该情况下,卷绕于电线上的胶带作为抑制电线与仪表板用加强件及周边部件接触的保护构件发挥作用。
专利文献1:特开2013-118741号公报
但是,在固定有电线的仪表板用加强件上有时会接触配设于该电线的附近的其它电线。在该情况下,其它电线也需要保护构件。
但是,布线于仪表板用加强件上的多根电线各自需要安装保护构件,担心部件个数增多及组装操作的繁琐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抑制构成在仪表板用加强件的周边配设的线束的部件个数的增多及组装操作的繁琐化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1方式的线束的组装方法具备:工序(a),在长条状的加强件的至少一部分安装干扰抑制构件,所述加强件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车辆的仪表板的里侧;以及工序(b),在所述工序(a)后,以夹着所述干扰抑制构件与所述加强件相对的方式配设线束。另外,所述干扰抑制构件以其宽度尺寸比所述加强件的宽度尺寸大的树脂制的片状构件为材料形成,进一步具备工序(c),将所述片状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折弯,以使得形成有在所述干扰抑制构件安装于所述加强件的状态下所述干扰抑制构件将所述加强件的周围包围的部分。所述干扰抑制构件覆盖所述线束的一面。
第3方式的线束的组装方法在第1方式的线束的组装方法中,在所述加强件上以向与所述加强件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有至少一个托架,进一步具备工序(c1),在所述片状构件的宽度方向端部,使沿着所述片状构件的长度方向隔开所述托架的宽度尺寸以上的间隔相对的一对侧面部对应部折弯,以使得在所述干扰抑制构件上形成有所述托架伸出到外部的开口。
第4方式的线束的组装方法在第1或第3方式的线束的组装方法中,在所述加强件中形成有组装孔,在所述干扰抑制构件中与所述组装孔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在所述线束上设置有与所述组装孔卡合的夹具,进一步具备工序(b1),通过使所述夹具在通过所述贯通孔后与所述组装孔卡合,从而将所述线束固定于所述加强件。
第5方式的干扰抑制构件以树脂制的片状构件为材料形成,所述干扰抑制构件安装于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车辆的仪表板的里侧,所述干扰抑制构件具备沿着所述加强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底部。另外,进一步具备所述底部的宽度方向端部折弯而成的侧面部。覆盖沿着所述加强件配设的线束的一面。
第7方式的干扰抑制构件在第5方式的干扰抑制构件中,在所述加强件上以向与所述加强件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有至少一个托架,在所述干扰抑制构件的所述侧面部以所述托架能伸出到外部的方式形成有开口。
第8方式的干扰抑制构件在第7方式的干扰抑制构件中,所述干扰抑制构件进一步具备侧方突出部,所述侧方突出部以覆盖于所述托架的方式从所述开口的内周缘部向所述托架的伸出方向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98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