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合构造体以及接合构造体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80044632.0 | 申请日: | 2015-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51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西川和义;角谷彰朗;广野聪;博田知之;上松裕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3/30 | 分类号: | B32B3/30;B23K26/384;B29C45/14;B29C65/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邓毅 |
地址: | 日本国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合 构造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合构造体以及接合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将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接合而得的接合构造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使金属材料与树脂等不同种类材料接合的技术。具体而言,通过在金属材料的表面呈十字状地实施激光扫描加工,而在该表面形成大量突起(凹凸部)。并且,在将不同种类材料接合于形成有该突起的金属材料的情况下,不同种类材料进入凹状部,由此发挥锚定效应(anchor effect),因此提高了金属材料与不同种类材料的接合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0209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此处,如上所述,若在金属材料的表面形成突起,则不同种类材料进入凹状部,由此可提高相对于剪切方向(沿接合界面错开的方向)的接合强度,但在剥离方向(相对于接合界面的垂直方向)上难以实现接合强度的提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了剪切方向以外在剥离方向上也可实现接合强度的提高的接合构造体以及接合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接合构造体是将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接合而得的接合构造体,在第一部件的表面形成有具有开口的穿孔部,并且在第一部件的穿孔部中填充有第二部件。并且,穿孔部具有在深度方向上开口直径从表面侧朝向底部增大的扩径部、及在深度方向上开口直径从表面侧朝向底部减小的第一缩径部,扩径部形成在表面侧,第一缩径部形成在底部侧。
通过以所述方式构成,扩径部在穿孔部内向内侧突出,因此在剥离方向上将扩径部与填充于穿孔部中的第二部件卡合,由此可实现剥离方向的接合强度的提高。由此,除了剪切方向以外在剥离方向上也可实现接合强度的提高。
在所述接合构造体中,可具有在深度方向上开口直径从表面侧朝向底部减小的第二缩径部,且将第二缩径部形成于比扩径部靠表面侧的位置。
在所述接合构造体中,可在第一部件的表面形成有多个穿孔部,且相邻的穿孔部的间隔(中心间距离)为200μm以下。
在所述接合构造体中,穿孔部的表面的开口直径可以是30μm~100μm。
在所述接合构造体中,穿孔部的深度可以是30μm~300μm。
在所述接合构造体中,第一部件可以是金属、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
在所述接合构造体中,第二部件可以是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
在所述接合构造体中,可在穿孔部的开口的周围设置有从表面朝上方隆起的隆起部。
在所述接合构造体中,穿孔部可以被形成为轴心相对于表面倾斜。
在所述接合构造体中,扩径部及第一缩径部可以被形成为相互连接,且在深度方向上形成有多组。
本发明的接合构造体的制造方法是将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接合而得的接合构造体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第一部件的表面形成具有开口的穿孔部的步骤;及在第一部件的穿孔部中填充第二部件并使其固化的步骤。穿孔部具有在深度方向上开口直径从表面侧朝向底部增大的扩径部、及在深度方向上开口直径从表面侧朝向底部减小的第一缩径部,在表面侧形成扩径部,在底部侧形成第一缩径部。
通过以所述方式构成,扩径部在穿孔部内向内侧突出,因此在剥离方向上将扩径部与填充于穿孔部中的第二部件卡合,由此可实现剥离方向的接合强度的提高。由此,除了剪切方向以外在剥离方向上也可实现接合强度的提高。
在所述接合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中,可设为如下:第一部件为金属,通过在惰性气体环境下或减压环境下对第一部件的表面照射激光,形成穿孔部。
在所述接合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中,也可设为如下:第一部件为金属,第二部件为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且在惰性气体环境下或减压环境下将第二部件填充于第一部件的穿孔部中并使其固化。另外,减压环境包括由大气形成减压环境的情况、及导入惰性气体后形成减压环境的情况。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接合构造体以及接合构造体的制造方法,除了剪切方向以外在剥离方向上也可实现接合强度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体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接合构造体的在第一部件形成有穿孔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一部件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株式会社,未经欧姆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46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