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植入眼内压传感器的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80035734.6 | 申请日: | 2015-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4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A·曹;E·马拉雷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注射感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3/16 | 分类号: | A61B3/1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姬利永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植入 眼内压 传感器 方法 装置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2014年7月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2/019,826的非临时申请,并要求该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权益,该美国临时申请的完整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本申请与以下共同转让且同时提交的申请相关:名称为“Hermetically Sealed Implant Sensors with Vertical Stacking Architecture”(具有垂直堆叠架构的气密密封植入传感器)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_______________(代理人案卷号96933-000210US);以及名称为“Ultra Low Power Charging Implant Sensors With Wireless Interface for Patient Monitoring”(具有用于患者监测的无线接口的超低功耗充电式植入传感器)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_______________(代理人案卷号96933-000310US);上述申请中的每一个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用于所有目的。
背景技术
本申请整体涉及用于在患者眼睛内植入眼内压(IOP)传感器的装置和方法,尤其是通过将IOP传感器装置注入患者眼睛,来监测和管理青光眼治疗。
青光眼是引起眼内压力增大的病症,这种病症最终导致将图像传输到大脑的视神经受损,这造成视力逐渐丧失。在视神经病变的特征模式下,眼内压力增大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丧失。罹患青光眼的患者通常经历房水积聚,这增大了眼睛内部的压力(即,眼内压)。IOP升高是发生青光眼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所以在治疗青光眼时必须仔细地加以监测并控制。由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因罹患青光眼而受损,所以来自至少一部分视野的视觉信号不再被报告给大脑,从而形成了盲点或暗点。随着青光眼进一步加剧、日益严重地损伤视神经中更多的神经组织,由于暗点的尺寸和/或数量增加,视力不断丧失。青光眼未得到正确治疗,以及IOP未得到降低和监测,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未经治疗的青光眼影响着50岁以下人群中1/200的人口,以及80岁以上人群中10%的人口,是全世界第二大致盲原因。截至2012年,全世界约有6000万人罹患青光眼,并且据估计,到2020年,约有8000万人将罹患青光眼。此外,由于75岁以上人群所占的百分比高,随着世界人口的年龄增大、寿命延长,预计青光眼患者群体将继续扩大。
健康人眼中的IOP通常在1kPa与3kPa(10mmHg与20mmHg)之间。青光眼导致IOP相比健康人眼中经历的IOP明显升高和/或改变。IOP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和离开眼睛的房水的量。房水由睫状体产生,用于向晶状体和角膜供应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通常情况下,房水在虹膜与晶状体之间流动,穿过瞳孔到达排出角,然后通过排出角中称为小梁网的组织(包括施累姆氏管(schlemm’s canal))离开眼睛。如果房水的生成速率比其排出速率大,则眼内压会升高。眼内压升高与两种主要类型的青光眼相关: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罹患开角型青光眼时,角膜与虹膜之间的排出角开放,允许眼睛内的房水到达小梁网,但小梁网内的异常减少了从眼睛流出的房水量。罹患闭角型青光眼时,小梁网内的阻塞妨碍房水适当地从眼睛排出。
虽然采用多种治疗手段(例如,药物、处方滴眼剂、分流器和外科手术)可以基本上阻止许多青光眼患者的病情恶化,但是未能恰当地诊断和/或监测患者的IOP可能会显著降低可用治疗手段的效果。目前,通常使用医生在医疗机构内获得的为数不多的IOP测量值来监测青光眼。例如,可通过非侵入式技术(诸如眼压测量法)每年平均四至六次测量典型患者的IOP。虽然眼压测量技术通常成本低、易操作、还无需侵入人体,但多种不同类型的误差可能显著降低这种诊断工具的准确性,因而可能导致诊断不当以及/或者后续医学治疗无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注射感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注射感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357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