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烯酸系粘合剂的反应率测定方法和丙烯酸系粘合剂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07074.0 | 申请日: | 2015-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402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上泽尚也;田中雄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迪睿合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C09J9/02;C09J11/04;C09J11/06;C09J133/04;G01N30/04;G01N30/7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李炳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酸 粘合剂 反应 测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丙烯酸系粘合剂的反应率测定方法和丙烯酸系粘合剂。本申请以在日本国内于2014年2月3日提交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号日本特愿2014-18388为基础,主张优先权,该申请以参照的方式援引加入本申请中。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电路材料,广泛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等。作为ACF发生不良的原因,推测有电路电极内的固化度的不均匀性。可以认为,在各向异性导电连接中,由于使多个电极一起且均一地连接,因此在导热性相对大的电极上和导热性相对低的电极间的部位,反应率产生差异。
但是,在以往的基于DSC、FT-IR等的分析中,所需的样品量多,难以以良好的精度测定电极上、电极间等的微小区域的反应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17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以往的情况而提案的,提供即使使用微量的样品也可以以良好的精度进行丙烯酸系粘合剂的反应率测定的反应率测定方法,和丙烯酸系粘合剂。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进行深入研讨的结果,发现通过将具有芴骨架的化合物用作内标物,即使使用微量的样品也可以以良好的精度进行反应率测定。
也即是说,本发明涉及的反应率测定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下述(1)式所示的具有芴骨架的化合物用作内标物,用液相色谱对含有丙烯酸系粘合剂的试样溶液进行分离,通过紫外检测器检测未反应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化1]
式中,R1是选自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3的烷氧基的基团,R2是选自羟基、碳原子数为1~3的羟基烷基、碳原子数为1~3的羟基烷氧基的基团。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丙烯酸系粘合剂的特征在于,其含有所述(1)式所示的具有芴骨架的化合物、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反应引发剂。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各向异性导电粘合剂的特征在于,其是在所述丙烯酸系粘合剂中分散导电性粒子而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芴骨架的化合物对紫外检测器显示出高的灵敏度,因此即使使用微量的样品也可以以良好的精度测定反应率。此外,具有芴骨架的化合物由于不参与丙烯酸系粘合剂的固化反应,因此变得可以预先配合在丙烯酸系粘合剂中。
附图简要说明
图1:图1是表示固化前的丙烯酸系粘合剂的分析结果的一个例子的色谱图
图2:图2是表示固化后的丙烯酸系粘合剂的分析结果的一个例子的色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以下述顺序进行详细的说明:
1.丙烯酸系粘合剂的反应率测定方法
2.丙烯酸系粘合剂
3.实施例。
<1.丙烯酸系粘合剂的反应率测定方法>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丙烯酸系粘合剂的反应率测定方法是,将下述(1)式所示的具有芴骨架的化合物用作内标物,用液相色谱对含有丙烯酸系粘合剂的试样溶液进行分离,通过紫外检测器检测未反应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化2]
式中,R1是选自氢原子(-H)、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CnH2n+1,n=1~3)、碳原子数为1~3的烷氧基(-OCnH2n+1,n=1~3)的基团,R2是选自羟基(-OH)、碳原子数为1~3的羟基烷基(-CnH2nOH,n=1~3)、碳原子数为1~3的羟基烷氧基(-OCnH2nOH,n=1~3)的基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迪睿合株式会社,未经迪睿合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070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