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1580002017.3 | 申请日: | 2015-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485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 发明(设计)人: | 西村佳和;楢原隆志;中发修一;藤井宏章;吉井群治;松冈智恵;柳乐爱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5/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高永志 |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身 后部 构造 | ||
1.一种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在车身后部设置了左右减振器支承部、形成封闭截面形状的柱状部件、以及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在与所述柱状部件交叉的方向上和该柱状部件相连接,以便将来自所述减振器支承部的载荷传递给该柱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状部件包括内板、和从车外侧与该内板连结的车外侧板,
所述内板及所述车外侧板分别具有朝该内板一侧凸起的近似L字形的角部、以及由该角部形成并沿着所述柱状部件延伸的棱线部,
所述内板的角部和所述车外侧板的角部排列着设置在朝向所述连结部件的方向上,从而在该内板的角部和该车外侧板的角部之间形成了凹状封闭截面,
所述柱状部件的所述封闭截面包括所述凹状封闭截面,
所述连结部件不经由封闭截面而直接与所述内板的角部和所述车外侧板的角部相连结,
所述凹状封闭截面的上部与截面系数比该凹状封闭截面大的截面形状部相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状封闭截面为L字形封闭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板及所述车外侧板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沿着所述棱线部延伸的突出补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补强部的与所述连结部件相对应的对应部位形成有鼓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在与所述柱状部件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部,
所述车外侧板的棱线部在所述凹状封闭截面的形成部位朝着与所述连结部件相连结的连结部位一侧突出,
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车外侧板的棱线部连结,
沿着所述内板形成了角封闭截面,从而形成了将所述车外侧板的棱线部与所述封闭截面部的车外侧面连接起来的角棱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右减振器支承部之间设置有行李箱,
所述柱状部件为左右后柱,
在所述车身后部,设置有由所述左右后柱、后窗眉及后围板围起来的行李箱开口,
所述连结部件为从所述减振器支承部开始朝着车辆后侧延伸的加强部件,
所述内板为后柱内板,
所述车外侧板为后柱加强部件,
所述后柱加强部件的棱线部朝着车内侧突出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封闭截面部为在所述行李箱开口的上边由所述后窗眉和顶板后部形成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窗眉封闭截面,
所述角棱线部将所述后柱加强部件的棱线部与所述后窗眉封闭截面的上表面连接起来,
所述角封闭截面沿着所述后柱内板形成,从而形成了所述角棱线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角加强部件,所述角加强部件和所述后柱内板接合,并在该角加强部件与该后柱内板之间形成了所述角封闭截面,
所述角加强部件的上端部插入由所述后窗眉、和形成得比所述顶板厚并支承举升门的铰链加强部件形成的封闭截面的后部,
所述角加强部件的上端部形成为朝上侧凸起的U字形,从而所述铰链加强部件的下表面与所述角棱线部连结且在所述角加强部件与所述后窗眉之间形成了封闭截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右减振器支承部之间设置有行李箱,
所述柱状部件为左右后柱,
在所述车身后部,设置有由所述左右后柱、后窗眉及后围板围起来的行李箱开口,
所述连结部件为从所述减振器支承部开始朝着车辆后侧延伸的加强部件,
所述内板为后柱内板,
所述车外侧板为后柱加强部件,
所述角部朝车宽方向内侧的前方凸起,并具有前表面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
所述棱线部沿着所述后柱在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
所述后柱内板的角部相对于所述后柱加强部件的角部而言排列着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前方,从而在所述后柱内板的角部与所述后柱加强部件的角部之间形成了所述凹状封闭截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0201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