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元件绕线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142096.1 | 申请日: | 2015-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45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祥;黄天碧;吴三友;翁春雨;温小金;骆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天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F17/00 | 分类号: | B21F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元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元件绕线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元器件逐渐向小型化、轻量化、高频化、大电 流、低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电磁干扰)、低制造成本,以及高可 靠性发展。为了满足上述多种要求,越来越多的电子元件在加工的时候需要在 产品上绕设铜线,以增加电子元件的电气性能。
现有技术的绕线机构,一方面,自动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第二方面,铜 线在绕线过程中张力不稳定,易打结,使得绕线效果不好,第三方面,结构复 杂,占地面积大,不利于实现产品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绕线效果好、且结构 简单紧凑、有利于实现产品小型化、使用方便的电子元件绕线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子元件绕线机构,包括工作台、位于 工作台上用于将铜线绕设在电子元件外部的绕线组件、用于驱动绕线组件运动 的动力组件;所述绕线组件包括安装块、出线盘、固定螺母、绕线轴、绕线针、 绕线电机、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一皮带,所述安装块位于动力组件上 方,出线盘通过连杆连接于安装块的一侧,安装块开设有通孔,绕线轴通过通 孔穿设安装块的两端,固定螺母连接于绕线轴靠近出线盘的一端,绕线针连接 于绕线轴背离固定螺母的一端,第一主动轮连接于绕线电机输出端,第一主动 轮通过第一皮带带动第一从动轮旋转,第一从动轮与绕线轴同轴设置以带动绕 线轴旋转,所述固定螺母、绕线轴和绕线针中央均设有用于铜线通过的过线孔, 所述过线孔与出线盘相对设置以将铜线从出线盘经固定螺母、绕线轴和绕线针 输出。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驱动绕线组件平移的 平移电机、位于平移电机输出端的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绕设于第二主动 轮和第二从动轮外部的第二皮带、与第二从动轮同轴设置的丝杠、位于工作台 上的滑轨、套设于丝杠外部且滑设于滑轨上的滑块,所述安装块安装于滑块上。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绕线轴上还平行于绕线针设有用于 顶住电子元件的顶杆。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动力组件还包括位于丝杠两侧的固 定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动力组件驱动绕线组件运动至电子元件处,然 后绕线组件自动出线、过线、绕线,以将线绕设在电子元件上,自动化程度高, 工作效率高。第二方面,绕线组件包括安装块、出线盘、固定螺母、绕线轴、 绕线针、绕线电机、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一皮带,安装块位于动力组 件上方,出线盘通过连杆连接于安装块的一侧,安装块开设有通孔,绕线轴通 过通孔穿设安装块的两端,固定螺母连接于绕线轴靠近出线盘的一端,绕线针 连接于绕线轴背离固定螺母的一端,第一主动轮连接于绕线电机输出端,第一 主动轮通过第一皮带带动第一从动轮旋转,第一从动轮与绕线轴同轴设置以带 动绕线轴旋转,固定螺母、绕线轴和绕线针中央均设有用于铜线通过的过线孔, 过线孔与出线盘相对设置以将铜线从出线盘经固定螺母、绕线轴和绕线针输出, 出线盘出线,铜线经固定螺母和绕线轴上的过线孔输出至绕线针,绕线电机带 动第一主动轮转动,第一皮带传动,带动第一从动轮转动,第一从动轮带动绕 线轴旋转,绕线轴旋转带动绕线针旋转,绕线针旋转的同时将铜线绕设在电子 元件上,绕线组件结构剪刀巧妙,出线、过线、绕线路程短,工作效率高,且 线在输送过程中由于绕线针的拉扯,张力能维持恒定,使得铜线能牢固稳定不 打结的输送并绕设在电子元件上,绕线效果好。第三方面,绕线电机带动绕线 轴旋转,旋转速度控制精度高,便于控制绕线速度,进一步改善绕线效果。
2、动力组件包括驱动绕线组件平移的平移电机、位于平移电机输出端的第 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绕设于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外部的第二皮带、与 第二从动轮同轴设置的丝杠、位于工作台上的滑轨、套设于丝杠外部且滑设于 滑轨上的滑块,安装块安装于滑块上。动力组件由平移电机驱动,便于控制绕 线组件的运动距离和运动速度,便于控制绕线速度,进一步改善绕线效果。且 动力组件各部件间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实现产品小型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天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天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420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编帘工装
- 下一篇:钢丝绳截断装置中的上料调整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