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30656.1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66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褚德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浦卫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胡红芳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颈椎 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脊髓型颈椎病根据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手术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各种不同的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一般认为,对于以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为主患者的术式选择基本一致,即选择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或者椎体次全切除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多节段(三个或三个以上)脊髓型颈椎病术式的选择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决定手术方案的要素包括:如何彻底减压、融合率、术后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发症以及患者的花费等多个方面。整体趋势上,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内固定器械的改良发展,更多倾向于采用前路手术。因为前路手术的突出优点在于直接减压,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另外,该术式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减少轴性疼痛。
脊髓型颈椎病的致压物大部分是来自脊髓前方,因而施行颈椎前路手术以直接减压、稳定融合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最初的手术减压后仅用单纯的植骨块填塞入椎间隙,稳定性较差;一旦术后发生植骨块向后移动,将直接压迫脊髓,导致神经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而如果向前移位则可造成食道、颈前血管与神经损伤。另外,由于植骨块与上下椎体界面之间存在微动,容易导致融合失败、假关节形成进而影响远期手术疗效;因此,为了提高手术效果、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及内固定技术的手术器材的设计亟需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适应当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技术水平的颈椎椎间融合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和固定装置;所述融合器本体设有贯通上、下面的植骨空腔,且融合器本体垂直投影的外轮廓呈拱形;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前路固定板和锁紧螺钉;所述前路固定板与融合器本体以可拆卸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前路固定板的左端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两侧设有与其直径相同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与水平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互补;所述锁紧螺钉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右端设有插槽,所述前路固定板左端设有插片,所述插片与所述插槽配合并水平嵌入其中。
进一步地,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下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锯齿状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面、植骨空腔的两侧设有条形槽。
进一步地,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前、后面对应开设有连通所述植骨空腔的植骨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在减压植骨设计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前路固定板,可以获得更坚强的局部生物力学稳定性,有效恢复与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显著提高融合率,不仅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缩短住院时间,而且为神经功能的康复及远期效果的维持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对于两个及两个以上节段手术效果更为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融合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融合器本体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路固定板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路固定板的右视图。
图中:1-融合器本体,11-植骨空腔,12-植骨孔,13-插槽,14-条形槽;2-前路固定板,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23-插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1和固定装置;所述融合器本体1设有贯通上、下面的植骨空腔11,且融合器本体1垂直投影的外轮廓呈拱形;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前路固定板2和锁紧螺钉;所述前路固定板2与融合器本体1以可拆卸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前路固定板2的左端设有第一通孔21,第一通孔21的两侧设有与其直径相同的第二通孔22;所述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22与水平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互补;所述锁紧螺钉与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22间隙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右端设有插槽13,所述前路固定板1左端设有插片23,所述插片23与所述插槽13配合并水平嵌入其中。当然,所述前路固定板2与融合器本体1也可以直接通过螺钉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上、下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锯齿状凸起。融合器本体1上下表面锯齿状防滑结构设计,有利于增加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浦卫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浦卫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306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