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人值守卡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21533.1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563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唐海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耐维思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18 | 分类号: | B60W30/18;B60W5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袁辉志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人 值守 卡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载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无人值守卡车系统。
背景技术
在高温或存在有害气体、尘埃的工业现场以及需要精确对位和装卸危险物品的场所,装载卡车抗干扰、抗震动、抗严寒、耐高温能力不强,防尘防雨效果、通用性不好。
现需研发一种便于维护、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装车判断、卸车判断、停车判断、开车判断、超速判断、断电检测以及超速报警、不定位示警、通讯失败报警等功能的装载卡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无人值守卡车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手持控制终端、控制端、执行机构;所述的手持控制终端通过遥控接收装置与控制端连接,控制端通过放大器与执行机构连接;所述的控制端包含单片机、电控转向装置、角位移传感器;所述的手持控制终端与单片机连接,电控转向装置与角位移传感器连接,角位移传感器与单片机连接;所述的执行机构包含电动机和减速器;所述的单片机与电动机连接,电动机与减速器连接;所述的角位移传感器与减速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单片机还与雷达避障装置、超速报警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切换为遥控模式后,操作人员通过手持控制终端按键发出的指令,通过无线传输传送到控制端接收器,控制端对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后再经过放大器放大输出给执行机构的控制继电器,从而实现对汽车的控制,控制端接收器既可以独立使用单片机进行信号处理,也可以与车载电脑进行协同;控制端主要包括:单片机、门电路和开关电路,接收器接收到手持控制终端的转角信号和角位移信号传送给单片机,角位移信号主要控制汽车转向系统,转角信号控制汽车的动力系统。转向系统控制时,单片机通过相应脚给定电压和过流保护反馈电流,经过处理的输出信号控制电动机的电压,进而控制电动机输出转矩的大小,正反转控制输出信号控制电动机的正反转。同样地,在动力系统控制时,接收到的转角信号经过处理分别控制连接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的电动机。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人值守卡车系统,抗干扰、抗震动、抗严寒、耐高温能力强,防尘防雨效果好;通用性强,每台卡车上的设备可互换使用,从而减少备件数量,便于维护;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装车判断、卸车判断、停车判断、开车判断、超速判断、断电检测以及超速报警、不定位示警、通讯失败报警等功能,减少了监控人员的负担,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手持控制终端;2、单片机;3、电控转向装置;4、角位移传感器;5、电动机;6、减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参看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手持控制终端1、控制端、执行机构;所述的手持控制终端1通过遥控接收装置与控制端连接,控制端通过放大器与执行机构连接;所述的控制端包含单片机2、电控转向装置3、角位移传感器4;所述的手持控制终端1与单片机2连接,电控转向装置3与角位移传感器4连接,角位移传感器4与单片机2连接;所述的执行机构包含电动机5和减速器6;所述的单片机2与电动机5连接,电动机5与减速器6连接;所述的角位移传感器4与减速器6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单片机2还与雷达避障装置、超速报警装置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耐维思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耐维思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215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