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型多旋翼飞行器减震起落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06818.8 | 申请日: | 2015-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73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丁嵘;张道航;秦天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25/32 | 分类号: | B64C25/32;B64C25/6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卢纪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多旋翼 飞行器 减震 起落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旋翼飞行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多旋翼飞行器减震起落架。
背景技术
多旋翼飞行器起落架的作用是令飞行器能够在地面站立,同时能够在飞行器着陆的时候 起到减震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多旋翼飞行器的起落架多为滑橇式和悬臂支架式两种类型。滑 橇式起落架的材质为碳管或工程塑料,通过各种连接件固定到机身下方,起落架外形类似滑 橇,能够支撑机身,滑橇上安装的海绵垫也能在着陆时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但是,由于滑 橇式起落架是由刚性杆构成的,因此起落架整体刚性较大,使得飞行器在着陆时为硬着陆, 机身受到很大冲击,并且一旦机体着陆姿态略微倾斜,很容易发生倾翻。而悬臂支架式起落 架多采用若干支架直接固定在多旋翼飞行器的悬臂上,支架材质为工程塑料,悬臂支架的安 装较为简单方便,但是这种起落架刚性更大,而且起落架与地面的接触为点接触,稳定性差, 这种起落架仅有支撑作用,并无减震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多旋翼无人机起落架刚性大、减震效果小、易造成无人机倾翻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旋翼无人机起落架,该起落架不仅能够对无人机起到支撑作用,而且 具有很好的减震效果,即使无人机降落在不平坦的地面上或者无人机降落姿态出现略微偏 差,也能保证无人机平稳落地,不会造成倾翻。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型多旋翼飞行器减震起落架, 该起落架包括铰支,粗碳管,细碳管,减震器圆环,弹簧,轮架,轮子和连接杆,铰支包括 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所述铰支与飞行器机身配合,固定在机身底部,且与机身成一定角度, 安装完成后,铰支活动部分可绕固定部分旋转,所述粗碳管插入铰支活动部分并固定,所述 细碳管插入粗碳管并可沿粗碳管滑动,所述减震器圆环固定在粗碳管上,并与弹簧连接,弹 簧套在粗碳管上,所述轮架与细碳管连接并固定,轮子固定在轮架上并可绕轴转动,所述连 接杆固定在轮架上。
其中,粗碳管、减震器圆环、弹簧、细碳管和轮架构成一个悬挂减震系统。
其中,铰支令起落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使得飞行器在不平坦的路面上依然能够顺 利着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多旋翼飞行器的机身底部安装四个铰支,每个铰支下悬挂一个弹簧减震器,弹 簧减振器下方分别安装四个小型车轮,前后两对车轮各自通过一根刚性杆相连整个车身构成 一个悬挂减震系统。由于采用了四个轮子承受飞行器的载荷,增加了飞行器的稳定性,使之 在降落时不会发生倾翻。
(2)、由于采用了弹簧减震器,使得减震效果大大提升,能够有效减少飞行器着陆时对 机体和设备的冲击载荷,并且,即使飞行器在不平坦的路面上也能很好的着陆。
(3)、能够大大减小多旋翼飞行器着陆时对机体的冲击,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并且能 够有效避免飞行器在着陆时倾翻,使得飞行器在崎岖的路面也能安全着陆。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完成后的效果图。
图1中数字标记含义为:1.铰支,2.粗碳管,3.细碳管,4减震器圆环,5.轮子,6.轮架, 7.弹簧,8.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一种小型多旋翼飞行器减震起落架,该起落架包括铰支1,粗碳管2,细碳 管3,减震器圆环4,弹簧7,轮架6,轮子5和连接杆8。铰支1包括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
所述铰支1与飞行器机身配合,固定在机身底部,且与机身成一定角度,安装完成后, 铰支1活动部分可绕固定部分旋转。所述粗碳管2插入铰支活动部分并固定。所述细碳管3 插入粗碳管2并可沿粗碳管2滑动。所述减震器圆环4固定在粗碳管2上,并与弹簧7连接, 弹簧7套在粗碳管2上。所述轮架6与细碳管3连接并固定,轮子5固定在轮架6上并可绕 轴转动。所述连接杆8固定在轮架6上。
其中,粗碳管2、减震器圆环4、弹簧7、细碳管3、轮架6构成一个悬挂减震系统,能 够大大减少飞行器降落时的冲击。固定铰支1可以令起落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使得飞 行器即使在不平坦的路面上依然能够顺利着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068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备表情显示功能的智能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钢索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