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芯盒模具的侧向脱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06249.7 | 申请日: | 2015-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79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许明宏;高瑞俊;俞恩浩;黄继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昱工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7/06 | 分类号: | B22C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具 侧向 脱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铸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芯盒模具的侧向脱模装置。
背景技术
芯盒是铸造模具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具,芯盒模具的用途是在铸件生产中制作砂芯。砂芯 的形状来自铸件的产品形状,铸件的产品设计一定要遵循铸造工艺,铸造工艺的实施装备就 是模具,砂芯必须能顺利脱模是铸件设计一定要保证的,脱模的含义就是芯盒模射砂固化后 的砂芯能从芯盒模具的型腔内顺利取出。
现有的常见铸造工艺中,通常都是通过手工脱模,或用气缸或油缸来实现脱模,手工脱 模一般需要至少两位工作人员配合才能完成,且由于一些较大铸造件的芯盒非常重,手工脱 模无疑非常耗费人力、物力,劳动成本较高。而用气缸或油缸来脱模,占用较大体积,模具 上必须有容纳这些附加设备的空间,这些问题给模具的设计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模 具的制造成本。
经检索,中国专利号ZL201010107007.5,申请日为2010年2月5日,发明创造名称为: 芯盒模具的侧向脱模装置及脱模方法;该申请案包括由上芯盒和下芯盒围合而成的模具本体, 在上芯盒上设有楔形导轨,在下芯盒的相应位置处设滑块,上、下芯盒合模时楔形导轨插入 滑块的导槽内;楔形导轨插入导槽合模后,滑块在楔形导轨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向内的侧向滑 动;滑块内设弹簧,弹簧一侧与滑块相抵接、另一侧与下芯盒为一体的结构相抵接;在楔形 导轨拔出导槽脱模后,滑块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发生向外的侧向运动。该申请案无需额外的油 缸或气缸等其它动力,对设备要求不高且占用空间少,便于模具设计;但该申请案结构复杂, 生产中操作繁琐,在使用效果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且模具的制造成本也较高,不便于推广 应用。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176339.3,申请日为2011年6月28日,发明创造名称为:芯盒 活块自动脱模装置;该申请案包括静芯盒、动芯盒,在静芯盒和动芯盒之间设有活块,在活 块中间各设有一对固定的滚轮,组合成一个活块组合件,活块组合件通过导轨嵌入动芯盒; 从两滚轮的中间设有滑块导杆,滑块导杆倾斜固定在导杆固定板上,导杆固定板通过螺栓固 定在静芯盒上;静芯盒底内部设有自动顶芯装置。该申请案通过斜度导杆带动活块做与设备 运动方向垂直运动,在制芯过程中将活块自动推进到预定的工作位置,同时也能使活块自动 从砂芯中脱模,回位到预定的位置,方便块捷,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方式手工取出活块的弊 端,但该申请案主要用于活块的取出,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芯盒脱模操作费时、费力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芯 盒模具的侧向脱模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模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只需一人即能 完成脱模操作,大大提高了芯盒脱模效率,解放了劳动力。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芯盒模具的侧向脱模装置,包括工装平台以及由第一芯盒、第二芯盒 围合而成的模具本体,还包括导轨、导槽、芯盒牵引机构和芯盒锁紧机构,所述的导轨铺设 于工装平台上,导槽设置于第一芯盒和第二芯盒的底部,第一芯盒和第二芯盒通过导槽架设 于导轨上;所述的芯盒牵引机构与第二芯盒相连,该芯盒牵引机构牵引第二芯盒沿导轨滑动; 所述的芯盒锁紧机构锁紧固定第一芯盒、第二芯盒为一整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芯盒牵引机构包括操作杆、固定架和拉杆,固 定架的一端固定于工装平台上,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操作杆通过转轴连接;所述拉杆的一端与 第二芯盒相连,该拉杆的另一端也与操作杆通过转轴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芯盒锁紧机构包括螺杆、螺帽,第一芯盒、第 二芯盒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螺杆卡合于第一芯盒、第二芯盒同侧的卡槽内,所述的螺帽从 螺杆的两端穿入,用于锁紧固定第一芯盒和第二芯盒。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导轨为空心圆管,与之配合的导槽横截面为半 圆弧形。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昱工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昱工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062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容传感式燃油计量仪
- 下一篇:一种铆片送料器用载物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