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化学反应加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01704.4 | 申请日: | 2015-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9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姜玉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天立集团枣庄康净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4/00 | 分类号: | B01J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驰纳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7 | 代理人: | 孙海波 |
地址: | 2771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学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机械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化学反应加样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冷却水在使用时不断循环和浓缩,水中的矿物质含量也会不断增加,从而引 起设备管道结垢、腐蚀。因此,循环水中防垢十分重要。目前,在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过程 中,大多采用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控制污垢的形成。一般将能够防止水垢和污垢产生或者 抑制其沉积生长的化学药剂统称为阻垢剂。阻垢剂在工业上常用的形式主要有阻垢缓蚀剂 和阻垢分散剂两种。阻垢缓蚀剂多采用磷系配方。阻垢分散剂主要是中、低相对分子质量的 水溶性聚合物,包括均聚物和共聚物两大类,其中均聚物有聚丙烯酸及其钠盐,水解聚马来 酸酐等。共聚物的品种较多,以丙烯酸系和马来酸系的两元或三元共聚物为主。
在合成这些水溶性聚合物时,反应物料需要慢慢滴加入反应釜中参与反应,普通 的滴加管都与反应釜滴加口平齐,不伸入反应釜内,聚合反应是,由于受反应温度影响,物 料上冲,反应物料容易在滴加管道内发生聚合反应,从而堵塞管道,造成反应不畅,分子量 不均匀,反应收率降低。
申请号为201520091109.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一种染料合成过 程加样装置,包括加料室、搅拌轴和搅拌叶,搅拌叶固定设置在搅拌轴的搅拌端,加料室通 过支架固定在搅拌轴上并能随搅拌轴转动,加料室上端面设有进料口,下端面设有多个出 料口,各出料口绕搅拌轴环绕设置,该加样装置虽然能够使物料在搅拌状态下呈均匀分布 的细流状进入另一种反应物料中,增加了反应物料的接触面积,避免了局部过酸或过碱的 现象,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了产品收率。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该加样装置 容易使物料堵塞进料口,不能对带加物料进行冷却。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化学反应加样装置,该 加样装置特别适合应用在水相聚合反应领域中。该加样装置可根据反应釜的吨位制作长 度;加样装置的的滴加管可以伸入反应釜内,但不接触反应釜内物料进行加样,防止物料因 受热而聚合,堵塞管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化学反应加样装置,包括固定在 法兰盘上的滴加管,所述滴加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留有间隙;在所述法 兰盘的顶部安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外管同时与进水管和出水管贯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分别处于法兰盘的顶部两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滴加管贯穿于所述法兰板。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滴加管的内管与物料管道固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滴加管的内管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滴加管的外管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滴加管的内管与所述滴加管的外管相互平行且 互不连通。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外管垂直地固定焊接在法兰盘的底部,所述内 管置于所述外管内且贯穿于所述法兰盘与物料管道贯通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相互平行。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法兰盘采用碳钢材料制成。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水管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出水管贯通。
做为另一种替代方案可选的是,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之间互不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该化学反应加样装置对反应釜内进 行加样。由于待加样物料经过与外管内的冷却水进行了冷却,更容易与应釜内物料融合,避 免了反应物料在滴加管道内发生聚合反应,不会堵塞滴加管道,无爆聚现象,反应分子量均 匀,反应收率提高1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化学反应加样装置一优选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天立集团枣庄康净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天立集团枣庄康净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017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