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隧道支护固定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96439.5 | 申请日: | 2015-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43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庞建勇;姚韦靖;姚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D11/14 | 分类号: | E21D11/14;E21D20/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周发军 |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隧道 支护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支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隧道 支护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黄土隧道,大部分处于土石交界面,围岩变化大,易坍塌,故需 要做好支护工作,并根据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法, 避免大塌方现象发生,对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在实际工程中,隧道支护常采用U型钢或棚架支护措施。采用目 前的链接方法,往往是紧贴于围岩表面用钢板链接,这常常不能很好 地链接固定,且与围岩紧贴,受围岩压力的影响后,变形并不均匀, 使得U型钢遭到破坏,隧道支护破坏,造成返工、返修等严重后果。
所以,目前需要对现有的支护结构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隧道支护固定 装置,增强了U型钢支护的整体强度,使得隧道的支护更加牢固、可 靠。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型隧道支护固定装置,包括钢板、U型钢和锚索,所述U 型钢包括两个,分别对称固定安装在所述钢板表面两端,所述锚索的 一端安装在所述钢板的中部,穿过钢板伸出钢板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U型钢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钢板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U型钢通过螺栓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钢板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钢板的长度为800-1000cm。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隧道支护固定装置,钢板表面两端分 别设置有一对U型钢,钢板中部设有锚索,钢板与围岩保持一定的距 离并连接两个U型钢,中间以锚索深入围岩加以固定,并注浆充填使 得锚索、钢板和U型钢与围岩连接为整体,共同承受围岩压力,均匀 变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 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隧道钢架上安装图。
其中:1、钢板;2、U型钢;3、锚索;4、钢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 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 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附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隧道支护固定装置, 包括钢板1、U型钢2和锚索3,所述U型钢2包括两个,分别对称固 定安装在所述钢板1表面两端,所述锚索3的一端安装在所述钢板1 的中部,穿过钢板1伸出钢板1外部,所述U型钢2通过焊接固定在 所述钢板1的表面,固定较紧,或者U型钢2通过螺栓固定装置固定 在所述钢板1的表面,这种可拆卸连接使得若生锈损坏后可以更换, 所述钢板1的长度设置为800cm,图3为安装在隧道钢架上的示意图, 用三个本装置在上方、左边和右边各安装一个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隧道支护固定装置,钢板表面两端分 别设置有一对U型钢,钢板中部设有锚索,钢板与围岩保持一定的距 离并连接两个U型钢,中间以锚索深入围岩加以固定,并注浆充填使 得锚索、钢板和U型钢与围岩连接为整体,共同承受围岩压力,围岩 压力能够先得到有效释放,然后U型钢和岩石圈共同承受地压、共同 变形,具有“先柔后刚”的半刚性的特性,具有良好的韧性,链接两 片U型钢,承受地压、共同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 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 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 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 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 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 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 精神和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964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