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浮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92876.X | 申请日: | 2015-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997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王芸;彭程;钱学君;杨扬;彭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3B5/30 | 分类号: | B03B5/3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尹杰 |
地址: | 23301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心 玻璃 浮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产品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浮选装置。
背景技术
空心玻璃微珠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实心玻璃微珠和碎珠,壁厚较大的空心玻璃微珠,这部分残次品如果不能被分离出去,必定会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为了把其中的实心玻璃微珠和碎珠从合格的空心玻璃微珠中分选出来,现阶段采用分选方法进行处理。
玻璃微珠的分选方法,按照分选介质的不同,主要分为以空气为介质的干式分选法和以水为介质的湿式分选法两种。从分选效果来看,因干法分选存在分选效果差和环境污染较大等缺点,不宜采用。湿法分选的效果较好,但通常因为湿法分选的效率较低,连续性生产困难等原因,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高效,环保,适合工业性连续生产的空心玻璃微珠分选装置以供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阶段所使用的玻璃微珠的分选装置,不能合理高效连续性分选空心玻璃微珠的等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浮选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浮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选室,在所述浮选室内设置漂选液,在所述浮选室的下侧设有沉珠排出口,在所述沉珠排出口上配合连接盖板,所述浮选室的外部配合连接外壳,在所述浮选室和所述外壳之间设有腔体,且所述外壳把所述浮选室完全包裹,在所述外壳的下侧设有导料管;
在所述浮选室的上侧设有混合室,在所述混合室内设有搅拌装置,在所述混合室的下侧设有进料管,进料管与所述浮选室对应配合;
在所述外壳下侧设有与所述导料管对应配合的输送装置,在所述输送装置的外部配合连接烘干装置,在所述输送装置的输出端对应配合设置接料箱。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有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浮选室的上侧和所述外壳的上侧均为敞口设置,且浮选室的上端低于外壳的上端,且所述浮选室和所述外壳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
所述外壳的下侧为圆锥形收口结构,所述导料管设置在所述外壳的收口处。
所述浮选室为圆柱形桶状结构。
所述混合室为圆柱形桶状结构,且在其下侧为圆锥形收口结构,所述进料管设置在所述浮选室的收口处。
所述进料管的出料口设置在所述漂选液的液面下方,且在所述进料管上设有阀门。
所述漂选液选用水。
在所述输送装置的两侧对称设置挡板。
所述输送装置采用皮带输送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先对玻璃微珠和水按照的一定比例配比均匀,然后对其进行漂选分离出其中的实心玻璃微珠和碎珠,分选后的玻璃微珠经过烘干后,进行收集利用,它的分选的速度快,效果好,能够进行连续性生产,对环境无污染,高效,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装置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浮选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图中未画出,下面描述的浮选室1、外壳2、混合室7、输送装置10、烘干装置11和接料箱12均连接在所述机架上。
所述浮选室1为圆柱形桶状结构,在所述浮选室1内设置漂选液3,所述漂选液3选用水。所述浮选室1的上侧为敞口设置,在所述浮选室1的下侧设有沉珠排出口1a,在所述沉珠排出口1a上配合连接盖板4,盖板4活动连接在所述沉珠排出口1a上。
所述浮选室1的外部配合连接外壳2,在所述浮选室1和所述外壳2之间设有腔体5,且所述外壳2把所述浮选室1完全包裹,所述外壳2的上侧为敞口设置,所述浮选室1的上端低于外壳2的上端,所述浮选室1和所述外壳2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所述连接件布局在浮选室1的四周,且所述连接件采用螺栓。所述外壳2的下侧为圆锥形收口结构,在所述外壳2的收口处连接导料管6,所述导料管6竖直设置。
在所述浮选室1的上侧设有混合室7,所述混合室7为圆柱形桶状结构,在其下侧为圆锥形收口结构,在所述浮选室1的收口处连接进料管9,进料管9与所述浮选室1对应配合,在所述进料管9上设有阀门13,所述进料管9的出料口设置在所述漂选液3的液面下方。
在所述混合室7内设有搅拌装置8,所述搅拌装置8采用电机带动搅拌器的常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未经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928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