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转换照明方式的直灯管格栅灯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86117.2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13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薛栋津;冯昭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施亮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9/00;F21V23/00;F21V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弘邦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36 | 代理人: | 张钇斌 |
地址: | 51015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换 照明 方式 灯管 格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格栅灯,特别涉及一种可以转换照明方式的直灯管格栅灯。
【背景技术】
在现代室内照明应用中,以上三种照明方式占据重要地位,同一室内空间可能对直接照 明、半直接照明与间接照明均有需求,而现有灯具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目前,按照灯具发出光线的投射方向区分,照明灯具有以下三大照明方式:
1、直接照明:照明灯具发出的绝大部分光线直接投射到被照物体上。此照明方式具有 强烈的光线明暗对比,并能造成有趣生动的光影效果,可突出工作面在整个环境中的主导地 位,能给人以明亮、紧凑的感觉。但是此照明方式由于天花区域黑暗,造成空间视觉的压迫 感。
2、间接照明:照明灯具发出的绝大部分光线向上投射到天花面或其他物体上再反射到被 照物体上,此照明方式光线柔和,无明显阴影,具有安祥、平和的气氛。
3、直接-间接照明:照明灯具发出的光线既直接投射到被照物体或工作面上,又投射到 天花面。与直接照明方式相比,此照明方式既能保证下方工作面的光亮度,又能照亮天花区 域,空间视觉上能使房间的高度增加,因而能产生较高的空间感与舒适的宽敞感。
直灯管格栅灯更换光源方便而且灯具效率较高,因此很多场所如家居、办公楼和学校都 有它的身影。但市面上的格栅灯照明方式单一,每款格栅灯只具有单一的直接照明方式,或 者单一的半直接照明方式与单一的间接照明方式。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直灯管格栅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在直接照明方 式、直接-间接照明方式与间接照明方式之间自由转换,满足不同空间照明的体验与需求的直 灯管格栅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转换照明方式的直灯管格栅灯,包括上下均设有出光口的灯体,灯体的上出光口 与下出光口之间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上下方分别设有上直灯管和下直灯管,下直灯管的下 方、灯体下出光口处装有具有上下开口的格栅组件,所述格栅灯还包括控制上直灯管与下直 灯管点亮与熄灭的电子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灯体包括固定设置在挡板两边的左灯壳和右灯壳。
优选的,所述电子控制器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分别连接上直灯管与下直灯管并为其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上直灯管与下直灯管的数量各为2个以上。
优选的,上述左灯壳与右灯壳对称固定安装。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挡板上下方分别设置了上直灯管和下直灯管,并利用电子控制器控制上直 灯管和下直灯管的点亮与熄灭,当上直灯管与下直灯管一起点亮时,可实现直接-间接照明方 式;当上直灯管熄灭,下直灯管点亮时,可实现直接照明方式;当上直灯管点亮,下直灯管 熄灭时,可实现间接照明方式。不同照明方式之间的自由转换,满足不同空间照明的体验与 需求。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灯体包括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灯壳,不仅外观漂亮,而且保证了光 线的均匀;上直灯管与下直灯管的数量为2个或2个以上时,能够满足对照度要求较高的空 间照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处于直接-间接照明状态的光线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处于直接照明状态的光线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处于间接照明状态的光线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截面图。
图中:1-灯体,11-上出光口,12-下出光口,13-挡板,14-左灯壳,15-右灯壳,2-上直灯 管,3-下直灯管,4-格栅组件,5-电子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施亮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施亮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861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