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布式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85048.3 | 申请日: | 2015-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46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嘉雄;江川;肖丹丹;张新;林斌;毛凯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00 | 分类号: | G01N2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47 | 代理人: | 刘卫宇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柴油机 曲轴 箱油雾 浓度 监测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柴油机的安全性是衡量柴油机性能的重要指标。由于轴瓦过热,或者机械故障产生的曲轴箱油雾浓度过高会导致曲轴箱爆炸而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随着科技的进步,用户对柴油机油雾传感器的灵敏度、响应速度、数字化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上的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旁位置或集控室内的中央控制器、以及设置在柴油机曲轴箱内的多个油雾浓度传感器。多个油雾浓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油雾浓度信号发送给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判断检测到的油雾浓度是否超出正常范围,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则通过通信总线向机舱监测报警系统发送报警通知信号,机舱监测报警系统接收到该报警通知信号后会向机舱人员发出报警信号。在现有的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中,所有油雾浓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是否超出正常范围均由中央控制器来判断,一旦中央控制器发送故障,整个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将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柴油机的运行安全性大为降低。
此外,现有的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的主控制器多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响应速度慢,功能单一。现有采用散射法的油雾浓度传感器普遍使用普通LED灯作为检测光源,产生光束的波长在550nm到600nm之间,而油雾浓度传感器的光电池的最佳响应波长在900nm左右,所以不能很好的匹配光电池的最灵敏响应波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中央控制器发生故障时仍能正常工作、使柴油机运行安全的分布式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油雾浓度检测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的分布式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分布式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包括中央控制器、显示器、总线通信模块、第一报警电路、以及设置在柴油机曲轴箱内的多个油雾浓度检测装置;每一油雾浓度检测装置包括油雾浓度传感器、旋转拨码开关、微处理器、RS485串口以及第二报警电路;所述油雾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旋转拨码开关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报警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RS485串口与微处理器双向电连接,并通过RS485总线与中央控制器通信连接;中央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报警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中央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显示器电连接,总线通信模块与中央控制器双向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和特点:
1、本实用新型具有分布设置在柴油机曲轴箱内的多个油雾浓度检测装置,每一油雾浓度检测装置自带油雾浓度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当油雾浓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油雾浓度超出微处理器中预设的正常阈值时,微处理器会直接驱动第二报警电路报警。这样,即使中央控制器发生故障,也不会导致整个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无法正常工作,从而提高了柴油机的运行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的中央控制器以及油雾浓度检测装置中的微处理器均采用了ARM微处理器,可精确监控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采集精度高,响应速度块;
3、本实用新型可同时应用于两台16缸的柴油机,安装简单,用同一台显示器可同时应用于两台柴油机,节约了成本;
4、本实用新型的油雾浓度传感器采用红外LED灯作为检测光源,产生的光的波长为800nm,更加接近油雾浓度传感器的光电池的最佳响应波长,所以光电池的灵敏度更加高,使测量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布式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的原理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油雾浓度检测装置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布式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浓度监测报警装置,包括中央控制器1、显示器2、总线通信模块3、第一报警电路4、以及设置在柴油机曲轴箱9内的多个油雾浓度检测装置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850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简易激光水生物观察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公路路面大量程的粘聚力实验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