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客车无钥匙进入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79870.9 | 申请日: | 2015-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10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明;黄磊;周小辉;张晓明;林嘉场;林晓琪;林裕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 35213 | 代理人: | 方传榜 |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客车 钥匙 进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系统,尤其是指一种客车无钥匙进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客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客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及人性化设计越来越被重视且得以不断地发展。在人性化方面,实现人机互动将是客车的发展方向。无钥匙进入系统是人机互动功能的一个典型代表。无钥匙进入系统目前在轿车上有较多的应用,客车上人性化的应用也越来重视。而且无钥匙系统不单单只满足开关门的功能,还应能起到车辆与司机应答互动,而且由于大型客车体形较大,没有固定的停车位,在车辆有司机进入且有驾意图时,能通过警示灯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将有利于交通安全。
现有客车的开门方式,车辆和司机无法实现人机互动,人性化不满足现代客车的要求。对于无钥匙的人员,进入不了车辆,不方便车辆管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客车无钥匙进入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客车无法实现人机互动,人性化不足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客车无钥匙进入系统,包括一可开关乘客门的客车乘客门开关,还包括一接近感应遥控器,所述客车乘客门开关上装设有一用于控制所述客车乘客门开关动作的第一信号接收器,所述接近感应遥控器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器无线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处理器以及一可开关转向灯的转向灯开关机构,所述处理器内装设有一控制所述转向灯开关机构动作的第二信号接收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器与所述接近感应遥控器无线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灯开关机构包括一左转向灯开关以及一右转向灯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器为一感应信号接收器,所述接近感应遥控器上装设有与所述感应信号接收器配对的感应信号发射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指纹识别器,所述指纹识别器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器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可记录通过所述指纹识别器进入客车的人员信息、进入时间的行车电脑,所述指纹识别器通过所述处理器与行车电脑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可向所述处理器提供车辆钥匙档位信息的钥匙开关,所述处理器与所述钥匙开关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可采集乘客门打开时状态信息的乘客门状态传感器,所述客车乘客门开关通过所述乘客门状态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通过设置接近感应遥控器,使得乘务人员要上车时无需使用钥匙,只需要通过控制接近感应遥控器就能使乘客门打开从而进入客车,这种方式可以给客车司机以外的乘务人员进入客车提供很大的便利,而且一个接近感应遥控器并不局限于控制一辆客车,可以通过多个按键控制多辆客车,便于统一管理。
2、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转向灯开关机构,使得乘务人员可以通过接近感应遥控器控制转向灯开启,从而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本车即将启动,有利于交通安全。
3、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感应信号接收器,使得当携带接近感应遥控器的人员靠近客车时,转向灯会自动开启,从而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安全,使用更加方便。
4、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指纹识别器,使得当乘务人员忘记携带客车钥匙与接近感应遥控器时,还可以通过指纹识别器进入车辆,进一步提高了便利性。
5、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行车电脑以记录通过指纹识别器进入客车的人员信息、进入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安全性,还能便于管理。
6、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钥匙开关可以向处理器提供车辆钥匙的档位信息,即车辆无电状态的OFF档和车辆上电状态的ACC档两种。
7、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乘客门状态传感器,可以让司机及时了解乘客门的状态,防止司机在乘客门尚未关闭的情况下行驶客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798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