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频率调制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72433.4 | 申请日: | 2015-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2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 发明(设计)人: | 廖金权;李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3C3/00 | 分类号: | H03C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401331 重庆市沙坪坝***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单片机 控制 频率 调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频电路,尤其是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频率调制器,属于 电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FM即调频,习惯上用FM来指一般的调频广播,事实上FM也是一种调制方 式,即使在短波范围内的27-30MHz之间,做为业余电台、太空、人造卫星通讯应用的波段,也 有采用调频方式的。频率调制器在通信系统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它广泛应用于高保真音乐 广播、电视伴音信号的传输、卫星通信和蜂窝电话系统等。现有的频率调制器通常结构相对 比较简单,这样就使得在调制信号时的失真度较大,而且常常会将一些杂音也伴随着音频 信号一起输出,这样就使得接收到的信号很不清晰,对声音的还原度较差,特别是在恶劣天 气环境下,失真度很大,这样对于使用者而言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的频率调制 器失真度较大、稳定性较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较好的保真度,工作稳定可靠的基于单 片机控制的频率调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频率调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型 号为CD4046的芯片I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和芯片IC的第二引脚之间连接有电容C4,芯 片IC的第三引脚与电容C5相连后再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4的一端和放大器A的 输出端;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1 的集电极、放大器A的正向输入端和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端VCC;所 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连接电容C2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 R1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感L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 接电阻R2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和放大器A的反向输入端,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1 的另一端、电阻R5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P的一端、芯片IC的第五引脚、芯片IC的第六引脚并 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滑动变阻器RP 的另一端,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芯片IC的第四引脚;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芯片IC的第 八引脚,电感L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直流电源DC,所述电容C6 的另一端和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IC的第七引脚与电阻R6相连后再连接到电源 输出端VDD。
优化地,所述三极管Q1的型号为2N1893,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2857。
优化地,所述二极管D1的型号为1N5401,二极管D2的型号为1N4007。
优化地,所述放大器A的型号为LF353。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具有较好的保真度:本实用新型的频率调制器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不仅 可以对输入电压进行整流和过滤处理,对于输出信号的控制精度也更高,对于声音的保真 度大幅度提高。
2、工作稳定性较好:由于整体的功耗降低,信号输出更加平稳,因此整体工作稳定 性更好,故障率也降低。
3、抗干扰能力较好: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可靠工作,对噪音的过滤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频率调制器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未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724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信号调制电路结构
- 下一篇:电动剃须刀内刀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