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凹面体全息光栅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70150.6 | 申请日: | 2015-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03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 发明(设计)人: | 段佳著;赵祥杰;张大勇;骆永全;沈志学;王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2B5/18 | 分类号: | G02B5/18;G02B5/32;G03H1/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李坤 |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凹面 全息 光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谱成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凹面体全息光栅。
背景技术
传统的体全息光栅前表面为平面,由于入射光有一定的发散角,那么入射 光的不同角谱成分的入射角不同,根据体全息光栅的特性可知,不同入射角对 应的衍射光中心波长不同,这不仅会使得体全息光栅的滤波中心波长发生偏 移,使滤波曲线的半高宽增宽,还会造成像面的色模糊问题更加严重。传统的 方式通常要使用与体光栅严格匹配的光束变化系统,严格限制视场角到0.1° 以下,这样的光束变换系统设计和制作难度较大,造价昂贵,体积庞大,并且 对实际应用需要较大的视场角的要求相矛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凹面体全息光栅,解决传统的体全息光栅 在面对具有较大发散角的入射光时严重的色模糊和中心波长漂移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凹面体全息光 栅,包括光栅,所述光栅为体全息光栅,所述体全息光栅的上表面设有凹面。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凹面为半球面。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凹面为弧形的凹槽。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凹槽纵切得到的曲线满足如下条件:
其中,x轴为与曲线的最低点相切的坐标轴,y轴为垂直于光栅底面的坐 标轴,f(x)表示曲线方程,f'(x)为f(x)的一阶导数,n是光栅介质折射率,a、 b分别为光源的横坐标、纵坐标。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凹面的最低点到光栅的底面的距离d满足 如下条件:
其中,Λ为光栅周期,θB为布拉格角,λ为入射光波长,Δλ为波长选择性 曲线的半高全宽。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凹面的最低点到光栅上沿的竖直距离为凹 面的最低点到光栅底面的距离d的1.1~1.5倍。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凹槽的两侧上沿与光栅的侧面齐平。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传统的平面体全息光栅进行改造,设计了特殊的 凹面结构,使不同角度的入射光进入体全息光栅后,得到的折射光线为平行光 束,从而使入射光在射入体全息光栅前,无需进行平行光处理,降低了对入射 光线的角度要求,省去了平行光处理环节,降低了装置的复杂程度。
(2)将本实用新型运用到光谱成像系统中,能够避免不同角度的入射光 造成体全息光栅的滤波中心波长发生偏移,进而避免滤波曲线的半高宽增宽, 防止像面的色模糊问题加重。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701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异性材料的航空导光板镶嵌结构
- 下一篇:气象采集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