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种植灌溉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67140.7 | 申请日: | 2015-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35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 发明(设计)人: | 胡浩;贺振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A01G27/02;A01G27/00 |
| 代理公司: | 浙江五星国泰律师事务所 33245 | 代理人: | 王磊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种植 灌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种植灌溉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上果蔬的不安全性日益增加,愈来愈多家庭开始自家种植日常食用的果蔬,既能吃得安心,而且又方便,不用外出菜场去购菜,就能享受到新鲜的果蔬。然而由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种植资源日益减少,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群体的家中更是没有种植土地供他们来进行果蔬种植,所以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供果蔬种植,且摆放位置灵活的种植灌溉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种植灌溉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中设置有倾斜板,且倾斜板的上方空间形成种植空间,箱体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种植空间导通的出水槽,出水槽上设置有滤网,箱体上还设置有储水槽,储水槽与出水槽相连通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倾斜板上即种植空间,堆积上营养土壤便可在箱体中进行植物种植,从而使得植物种植地的灵活性得到显著提升,即在城市生活的人只要将本实用新型放置在阳台或是家中较为空旷的地方便可进行植物种植;另一方面,在浇灌植物的时候,多余的水分会沿着倾斜板流下,然后流入到出水槽中,最后进入到储水槽中,以供再利用,从而便可实现植物的浇灌和灌溉水的重复利用。
优选的,出水槽和储水槽之间连接有连接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管可实现储水槽和出水槽中间的连通,使得出水槽中的水能够顺利的流入储水槽中。
优选的,箱体上还开设有导水槽,出水槽和储水槽通过导水槽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该导水槽,能够将储水槽和出水槽进行有效的导通,从而使得出水槽中的水能够有效的流入储水槽中。
优选的,倾斜板由第一板和第二板拼接而成,且形成一个顶角和两条底边,出水槽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两个底边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设置能够使得灌溉水能够朝着两个方向流动,且最后分别进入到两个出水槽中,从而不但能够使得灌溉水均匀的灌溉植物,而且也可被有效的回收,以进行再利用。
优选的,所述储水槽中设置有水泵,水泵上连接有洒水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水泵能够有效的将储水槽中的水进行抽取,然后利用洒水管将水灌溉到植物上,利用水泵方便了对植物的浇灌,同时也实现了水资源的再利用。
优选的,箱体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出水槽口和储水槽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出水槽口和储水槽口,能够清楚的对出水槽和储水槽进行观察,即观察水质的情况;同时还可通过出水槽口和储水槽口对出水槽和储水槽中的杂质进行清理,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为城市居住群体提供蔬果种植空间,且摆放位置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种植灌溉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种植灌溉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种植灌溉装置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种植灌溉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中设置有倾斜板(3),且倾斜板(3)的上方与箱体(1)之间形成种植空间(2),箱体(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种植空间(2)导通的出水槽(7),出水槽(7)上设置有滤网,滤网可将土壤过滤掉,箱体(1)上还设置有储水槽(4),储水槽(4)与出水槽(7)相连通设置,储水槽(4)的高度低于出水槽(7)的高度设置。
进一步的,出水槽(7)和储水槽(4)之间连接有连接管,该连接管为水管,通过该水管可将出水槽(7)中的水顺利的通入到储水槽(4)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还可在箱体(1)上直接开设导水槽,即用导水槽来连通出水槽(7)和储水槽(4);而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为:储水槽(4)和出水槽(7)之间开设导水槽,然后在导水槽中排装水管,即该实施方式为前两个实施方式的结合,该方式使得水管影藏于箱体(1)中,既能对水管起到保护作用,又能使得出水槽(7)中的水顺利的流入到储水槽(4)中,且不会产生水渗透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671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