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蒸汽冷凝水自动回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66699.8 | 申请日: | 2015-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9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 发明(设计)人: | 杨勇;王兴勇;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爱尔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D11/06 | 分类号: | F22D11/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75000 云南省楚***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汽 冷凝 自动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凝水回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蒸汽冷凝水自动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蒸汽冷凝水回收技术情况:目前使用蒸汽的生产线其产生的蒸汽冷凝水的回收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设置冷凝水回收地槽进行冷凝水收集,同时配套热水泵进行回收;此方式要求产生冷凝水的换热设备、冷凝水收集管道与冷凝水回收地槽要有高度差,冷凝水才能自流到收集槽,存在相应的管道合理布局受限制,回收系统不封闭,热水挥发量大对生产环境产生影响,热能损失大,冷凝水容易被污染水质不达标的现状。二是,通过设置冷凝水回收蒸汽泵进行回收,要求使用不同压力等级水蒸气作为热源的换热设备,需要配备独立的专用冷凝水回收管道;相应的冷凝水回收管道布局复杂、工程量大,同时蒸汽泵结构复杂,使用蒸汽是一台承压设备,其维护、修理困难,运行故障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整个系统处于封闭状态,热量流失少,冷凝水不易被污染,冷凝水水质达标可以直接使用的蒸汽冷凝水自动回收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蒸汽冷凝水自动回收系统,其包括蒸汽进管和加热器,所述蒸汽进管的出气端与加热器连接,所述蒸汽进管上设置有气动调节阀和安全阀,所述安全阀靠近加热器设置,所述加热器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气动调节阀电性连接;所述加热器底部设置有疏水阀,所述疏水阀的出水端设置有冷凝水回收总管,所述冷凝水回收总管的出水端设置有冷凝水缓冲罐,所述冷凝水缓冲罐的出水端设置有冷凝水输送管,所述冷凝水输送管上设置有热水泵和出口气动阀,所述热水泵靠近冷凝水缓冲罐设置,所述冷凝水缓冲罐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和排气管,所述液位传感器与热水泵电性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加热器为夹套式加热器、列管式加热器或板式加热器中的一种。
优选的是,所述加热器为夹套式加热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夹套式加热器夹套内部;所述加热器为列管式加热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列管式加热器的物料进料端;所述加热器为板式加热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板式加热器的物料出料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克服了上述现有冷凝水回收方式的不足,工艺装置流程简单,容易实现工业自动化;整条生产线仅需配置一条回收总管,总管布局不受限;整套系统维护、修理简单易行,运行可靠、安全;整个冷水回收系统均处于密封状态,冷凝水回收率达95%以上(按使用锅炉的蒸汽量计);热损失少,通过冷凝水输送管回收到锅炉的热水温度达90℃以上;回收的冷凝水水质有保障,符合锅炉软水水质标准;实现锅炉综合能耗下降30%、综合排放污染物量下降3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之第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之第二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一种蒸汽冷凝水自动回收系统,其包括蒸汽进管1和加热器2,所述蒸汽进管1的出气端与加热器2连接,所述蒸汽进管1上设置有气动调节阀3和安全阀4,所述安全阀4靠近加热器2设置,所述加热器2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5,所述温度传感器5与气动调节阀3电性连接;所述加热器2底部设置有疏水阀6,所述疏水阀6的出水端设置有冷凝水回收总管7,所述冷凝水回收总管7的出水端设置有冷凝水缓冲罐8,所述冷凝水缓冲罐8的出水端设置有冷凝水输送管9,所述冷凝水输送管9上设置有热水泵10和出口气动阀13,所述热水泵10靠近冷凝水缓冲罐8设置,所述冷凝水缓冲罐8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12和排气管11,所述液位传感器12与热水泵10电性连接;所述加热器2为夹套式加热器、列管式加热器或板式加热器中的一种。
如图1所示,所述加热器2为夹套式加热器,所述温度传感器5设置于夹套式加热器夹套内部。
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器2为列管式加热器,所述温度传感器5设置于列管式加热器的物料进料端。
如图3所示,所述加热器2为板式加热器,所述温度传感器5设置于板式加热器的物料出料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爱尔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爱尔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666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润滑导板用垫片
- 下一篇:撬装式交直流复合电场煤焦油脱盐脱水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