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充气密封圈在线检漏及判断是否工作的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66429.7 | 申请日: | 2015-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32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 发明(设计)人: | 郑效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富龙爱瑞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气 密封圈 在线 检漏 判断 是否 工作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密封圈在线检漏及判断是否工作的系统,属于隔离 器密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新版GMP的实施,隔离器越来越成为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设 备,隔离器本身是提供密闭的生产环境,即可以为制药生产过程提供无菌保护, 也可以为有毒药品的生产提供毒性防护。隔离器作为一个密闭的系统,其密闭性 是最为重要的功能,在目前全球主流的隔离器产品中,大部份都采用充气密封圈 进行密封。
目前,药用隔离器采用的充气密封圈,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1、由于充气密圈一般采用硅橡胶或其他橡胶产品制成,这些橡胶产品由于 不同的厂家制作的质量不一样,有一些产家的产品会存在轻微的泄漏,这些泄漏 可能会使充气密封圈内的压缩空气漏到隔离器内,对隔离器内部的A级环境造成 破坏,从而影响隔离器内部生产的产品的无菌性;
2、由于充气密圈一般采用硅橡胶或其他橡胶产品制成,为了使充气密封圈 能在不需要很高气压的压缩空气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密封,所以密封圈的壁厚一 般不会很厚,这样就使提气密封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裂缝,使气密封漏气, 这些泄漏可能会使充气密封圈内的压缩空气漏到隔离器内,对隔离器内部的A级 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影响隔离器内部生产的产品的无菌性。
3、由于充气密圈的充气采用自动阀门进行控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 自动阀门损坏,在控制系统通知自动阀门打开进行充气时,可能会存在自动阀门 实际没有打开进行充气密封,但是控制系统以为已经进行充气的情况,从而使隔 离器在充气密封圈实际没有进行充气密封的情况下进行工作,这样隔离器就在没 有密闭的情况下进行工作,对内部的制药生产造成极大的风险。
对于上述三点中提到的充气密封圈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泄漏的情况,或者充气 密封圈密际没有充气却显示在充气的情况,目前还没有一种好的方法能够进行检 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安全性和可追溯性高的充气密 封圈在线检漏及判断是否工作的系统,解决了如何检测充气密封圈泄漏以及是否 工作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充气密封圈在 线检漏及判断是否工作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阀门,充气阀门通过充气 管路与充气密封圈的一端连接,充气密封圈的另一端设有隔离器可视玻璃门,充 气管路上设有可以实时检测充气管路内压缩空气压力的压力变送器。
优选地,所述的充气密封圈固定在隔离器充气密封圈安装座上。
本实用新型为药用隔离器的充气密封圈提供了一种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时 检漏并检测充气密封圈是否在充气状态的系统,通过在气密封的充气管路上安装 压力变送器的方式,使隔离器的充气密封圈在生产过程中,实时检测充气密封圈 在密封时内部的压力,通过压力变送器检测到的压力值的变化判断充气密封圈是 否处存在泄漏,一旦发生泄漏,即可发现,并报警,使操作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并 停止生产并对有泄漏的密封圈进行相应的处理,以降低因泄漏造成的损失;同时, 通过压力变送器检测到的压力值能实时判断充气密封圈是否处在充气状态,以避 免因充气密封圈显示在充气,实际没有进行充气的情况,以降低隔离器内制药生 产的无菌性被破坏的风险。本实用新型是全自动控制,自动控制气密封圈的充气 和放气,并且在运行过程中能实时自动检测气密封圈是否存在泄漏以及是否处在 充气状态,提高了隔离器采用充气密封圈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为隔离器内的制 药生产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充气密封圈在线检漏及判断是否工作的系统在没有充气时的示 意图;
图2为一种充气密封圈在线检漏及判断是否工作的系统在充气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富龙爱瑞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富龙爱瑞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664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