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64343.0 | 申请日: | 2015-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094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明;孙永健;刘云起;王武超;王刘阳;李泊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25 | 分类号: | G01B11/25;F16M11/2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张伟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扩散 支架 高度 调整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结构光三维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
背景技术
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率和非接触性的优点在高速检测、产品开发、 质量控制、反求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结构光三维测量实验时选用的编码 结构光法需要投影编码条纹到被测物体表面,条纹携带了物体表面轮廓的三维信息,然而 在工程中,特别是在现代制造业中,存在大量镜面物体需要测量,由于被测物体表面强反 射特性的影响,反射到相机的光线不仅会使相机饱和,丢失条纹灰度变化信息,而且还将 改变原有漫反射条纹的灰度分布,影响条纹中心提取的准确性,这些都是由于强反射物体 上的高光所致。高光去除问题目前已成为利用光学方法测量金属及强反射表面物体所面临 的一个难点与共性问题。
在结构光三维测量实验中,为了尽可能完整还原被测物的三维形貌,在已有的搭建的 视觉测量系统优化算法的同时,还需改进实验的硬件装置,线性扩散板由于其内部独特的 凹凸结构使得高光得到了有效抑制,重构图像也更加完整。大量实验表明,被测物还原的 完整性与扩散板摆放的位置和角度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前期的实验可知,针对大小形状不一的被测物,需要调整扩散板的摆放高度,因 此,扩散板高度调整机构成为改善高光问题必不可少的调整机构,然而,还没有查阅到相 关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该高度调整机构能 够调整扩散板的高度,有效提高扩散板对高光的抑制效果,进而提高三维测量的精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支撑端,在支撑端内 部设置有固定端,所述固定端顶部通过轴承连接外部设置有锤形齿轮环,所述锤形齿轮环 内部设置有螺纹,并通过螺纹连接升降杆,所述升降杆顶部连接支架,内部设置有非中心 对称的空心结构,固定端内部设置有插入空心结构的插棍;升降旋钮通过连杆穿过支撑端 连接锥形齿轮,所述锥形齿轮与锤形齿轮环连接。
上述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所述的支撑端顶部设置有垫片。
上述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所述的升降旋钮包括圆盘、设置于圆盘边缘的把手, 绕把手旋转的把手套。
上述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所述的连杆与支撑端通过轴承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通过转动升降旋钮,利用锥形齿轮 带动锤形齿轮环旋转,由于升降杆内部设置有非中心对称的空心结构,并插有插棍,因此 升降杆无法随锤形齿轮环旋转,只能在螺纹的作用下上下运动,进而实现对升降杆顶部支 架进行上下调整,有效提高扩散板对高光的抑制效果,进而提高三维测量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升降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支撑端、3固定端、4锤形齿轮环、5升降杆、6插棍、7升降旋钮、 71圆盘、72把手、73把手套、8连杆、9锥形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扩散板支架高度调 整机构,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方设置有支撑端2,在支撑端2内部设置有固定端3, 所述固定端顶部通过轴承连接外部设置有锤形齿轮环4,所述锤形齿轮环4内部设置有螺 纹,并通过螺纹连接升降杆5,所述升降杆5顶部连接支架,内部设置有非中心对称的空 心结构,固定端3内部设置有插入空心结构的插棍6;升降旋钮7通过连杆8穿过支撑端 2连接锥形齿轮9,所述锥形齿轮9与锤形齿轮环4连接。
具体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结构示意图同样适用于图1。该扩散板支架高 度调整机构在具体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支撑端2顶部设置有垫片。
这种结构设计,有效避免支撑端2与支架之间“硬碰硬”接触,提高本实用新型扩散 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扩散板支架高度调整机构,在具体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升降旋 钮7包括圆盘71、设置于圆盘71边缘的把手72,绕把手72旋转的把手套73,如图2所 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643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万能充电器
- 下一篇:一种晶体硅太阳电池用镂空印刷模版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