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鳗鱼苗捕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62777.7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32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桑六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桑六一 |
主分类号: | A01K69/04 | 分类号: | A01K6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鳗鱼 捕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鳗鱼苗捕捉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海产品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野生鳗鱼苗的价格也越来越高。然而现有鳗鱼苗的捕捉装置大多采用渔网等捕捉工具,在捕捉鳗鱼苗的同时容易混入杂草等杂质,与鳗鱼苗混在一起的杂草等杂质容易损伤鳗鱼苗,影响鳗鱼苗的存活率。另外,现有额捕捉工具需要每天出海取苗,否则鳗鱼苗容易死亡,若遇恶劣环境不能出海,鳗鱼苗很容易死亡。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鳗鱼苗捕捉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鳗鱼苗捕捉装置,包括捕捉器和引导渔网,所述捕捉器包括呈锥形结构的进口罩、隔离罩、收纳尾罩和连接杆,所述收纳尾罩连接在进口罩的后端,所述隔离罩置于收纳尾罩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进口罩固定连接;所述进口罩与收纳尾罩的连接处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鳗鱼苗通道I,所述隔离罩的底部上也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鳗鱼苗通道II,所述鳗鱼苗通道I分为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上设置有方形导向孔,所述收纳尾罩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进水孔。
进一步的,所述鳗鱼苗通道II的结构与鳗鱼苗通道I的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鳗鱼苗通道I为圆锥体形状。
一种鳗鱼苗捕捉装置的使用方法,首先根据海域地形,选择捕捉地点,利用固定杆将引导渔网呈三角形布置固定在海上,引导渔网的敞口端迎水设置,捕捉器通过连接杆固定在引导渔网的拢口端,捕捉器的进口罩的敞口端逆水设置,捕捉器的设置深度可根据潮水变化而变化,鳗鱼苗进入捕捉器后都集中在收纳尾罩内,可根据需要定期出海取回鱼苗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结构简单、捕捉鳗鱼苗效率高、可以有效防止杂草进入、无需每天都出海取苗,鳗鱼苗存活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叙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捕捉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进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隔离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收纳尾罩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捕捉器,2、引导渔网,3、进口罩,4、隔离罩,5、收纳尾罩,6、连接杆,7、鳗鱼苗通道I,8、鳗鱼苗通道II,9、进口端,10、出口端,11、方形导向孔,12、进水孔,13、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鳗鱼苗捕捉装置,包括捕捉器1和引导渔网2,捕捉器1包括呈锥形结构的进口罩3、隔离罩4、收纳尾罩5和连接杆6,收纳尾罩5连接在进口罩3的后端,隔离罩4置于收纳尾罩5内,连接杆6的一端与进口罩3固定连接;进口罩3与收纳尾罩5的连接处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鳗鱼苗通道I7,鳗鱼苗通道I7为圆锥体形状,隔离罩4的底部上也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鳗鱼苗通道II8,鳗鱼苗通道II8的结构与鳗鱼苗通道I7的相同,鳗鱼苗通道I7分为进口端9和出口端10,进口端9上设置有方形导向孔11,收纳尾罩5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进水孔12。
使用时,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海域地形,选择捕捉地点,利用固定杆13将引导渔网呈三角形布置固定在海上,引导渔网的敞口端迎水设置,捕捉器通过连接杆固定在引导渔网的拢口端,捕捉器的进口罩的敞口端逆水设置,捕捉器的设置深度可根据潮水变化而变化,鳗鱼苗进入捕捉器后都集中在收纳尾罩内,可根据需要定期出海取回鱼苗即可。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可以抗6级大风,鱼苗在收纳尾罩5内存活时间更长,可以3-5天取苗一次,减少下海次数,降低出海成本。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便,可根据不同海域地形布置,稳固性好,可反复使用,使用寿命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桑六一,未经桑六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627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泳显示像素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封后板式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