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斗轮机灰尘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53462.6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2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马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云飞 |
主分类号: | B65G69/18 | 分类号: | B65G6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机 灰尘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斗轮机在施工过程中的除尘装置或学生教学过程中演示教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斗轮机灰尘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学生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际操作专业课程时,需要讲解除尘相关的内容,本实用新型适应了新时期课程的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斗轮除尘装置。
在散货运输装卸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大型转运、装卸设备和带式输送机,广泛应用于港口﹑火力发电、煤炭、冶金等行业的斗轮机,斗轮机作业时,在料斗落料过程会产生大量粉尘。不仅对码头或料场的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易产生社会问题,还带来物料的损失。目前,减少扬尘的主要措施有:在料斗上方两侧安装挡风板;在两侧挡风板上方和料斗下方出料口处安装水雾喷头,在落料时喷雾除尘;料斗上后方安装挡料板;以上措施针对一些颗粒度较大且遇水不会产生反应的物料扬尘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对于颗粒度较小扬尘较多而又不宜采用水喷雾除尘的物料则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比如遇到水会产生化学反应的物料,将致使物料受损变质,所以常规的水喷雾除尘将不能使用;再如某些颗粒度很小而扬尘却比较多的物料,使用水喷雾时经常会容易造成给料堵塞,给后续使用及运输带来不便,以致影响生产,对企业造成不当损失。目前斗轮机尾车料斗落料处采用喷水除尘的方式,除尘效果差,且影响物料的含水率,消耗水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提到的现有技术问题和技术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斗轮机灰尘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路是:斗轮机灰尘收集装置,主要由弧形吸尘部(3),风扇电机(6),风扇(7),第一过滤器(8),风道外壳(18)组成。
弧形吸尘部(3)为壳形空腔结构,与风道外壳(18)连为一体;风扇(7)安装于弧形吸尘部(3)与风道外壳(18)接口位置的内部腔体中;风扇电机(6)固定安装于风道外壳(18)外壁,通过锥齿轮驱动风扇(7);第一过滤器(8)与风道外壳(18)下部内壁之间留有通气狭口(9);驱动风扇(7)的旋转轴垂直穿过第一过滤器(8)的几何中心;第一过滤器(8)下方的风道外壳(18)上开有与之相对的积尘口(11)。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斗轮(1)的落料口位置,即灰尘产生的部位。
开启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电机(6),带动风扇(7)开始使得腔体中的空气流动。从而将外界的空气从弧形吸尘部(3)的吸尘孔(4)吸入。灰尘被吸入吸尘腔(5)。
携带灰尘的空气,被吹向第一过滤器(8)。灰尘遇第一过滤器(8)阻挡而减速,大部分灰尘颗粒会因第一过滤器(8)阻挡沿着第一过滤器(8)向下落至积尘口(11)的位置。
第一过滤器(8)与风道外壳(18)下部内壁之间留有通气狭口(9),部分空气经过该口,继续沿着内部的通气道(10)流动,并且减速。遇第二过滤器(16),又一部分灰尘因阻挡而向下落至积尘口(11)的位置。就这样,不断地遇到阻挡,空气速度减慢,灰尘被不断地过滤和沉积。
直线电机启动。使得落尘口(12)与积尘口(11)相对,灰尘从该口落入物料传送皮带(2)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方便地对现有的斗轮机进行改造,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造价低廉。能够在不消耗水资源,不改变物料含水特性的情况下进行集尘作业,有效地降低了作业场所的灰尘污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图。
其中:
1-斗轮,2-物料传送皮带,3-弧形吸尘部,4-吸尘孔,5-吸尘腔,6-风扇电机,7-风扇,8-第一过滤器,9-通气狭口,10-通气道,11-积尘口,12-落尘口,13-下活动挡板,14-直线电机初级,15-直线电机次级,16-第二过滤器,17-第N过滤器,18-风道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为。
如图1所示:
斗轮机灰尘收集装置,主要由弧形吸尘部(3),风扇电机(6),风扇(7),第一过滤器(8),风道外壳(18)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云飞,未经马云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534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